首页 -> 2006年第9期

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策略

作者:杨超有




  人类的生态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是人的事业,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启动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所以,教育生态化,构建生态课堂,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课堂改革、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具有生命及其多样性,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最值得尊重的;任何生物都有其完整无缺的自然整体,是一个稳定、有序和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任何生物都只能在适当的环境下存在,只有保持开放,才具有生命力;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一起,互利共生,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地不断发生某种联系。可见,“生态”具有生命性、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以及共生性等特征。用生态学原理去审视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因素构成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些因素中,既有生物的也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质的也有心理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诸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惠共生所形成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我们可把它称为生态学视野下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生态课堂具有多元意义,它是自然的、自主的、互动的、开放的、和谐的、审美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其一,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的课堂。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自主的。由于自然,生态中的各种因素自由发展,彼此依从而协调。课堂也因自然而自主,因自主而充满活力。自主课堂的核心是学生为本,学生在和谐中自主地学习,自然地生长。在这种生态的自主课堂里,从封闭的“填鸭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展现的场所。自然、自主的课堂让学生不断地做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
  其二,生态课堂是整体和谐的课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因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利共生的一个整体。具体来说,和谐就是课堂中的各因素之间的和谐,也即是整体的和谐。如师与生和谐,教与学和谐,教与育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学科与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等等。整体和谐的生态课堂,会使师生间相互认可,心理相容,谐振共鸣;会使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从而产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整体和谐的生态课堂,也会使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最大的独特作用,获得最充分的最和谐的发展。
  其三,生态课堂是交往与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损耗,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即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互惠互利,互利共生,是维系一个生态组织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互动,会使课堂更加精彩,更具生命力。
  其四,生态课堂是开放与生成的课堂。可以说,开放实质上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学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地思考而不在乎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开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的。
  其五,生态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可持续发展的人,能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透视课堂教学,可以看出,人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归根结底是应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自身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的依赖性,提高对外界及未来的适应能力。所以,将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整体和谐、交往互动、开放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和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所以,走向新课程,构建生态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应然选择。
  其一,激发求知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要构建以生为本的自主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情境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设置矛盾情境,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境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教学,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学习时有亲临其境之感,可以兴趣盎然地看看、听听、想想、说说、做做,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情境教学,让学生回归自然,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交往互动、开放生成的理念,改变了教师主宰一切的做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平等、宽松、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观察、发现、思考、合作与交流,实现生命自然成长。
  其二,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所谓教学民主,就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少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如魏书生老师上课,学生可以“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地辩论”;钱梦龙老师上课从不批评学生,甚至还赞扬学生比老师强;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开放政策,即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独立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课堂出现一派生机勃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呈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场效应。
  其三,注重情感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课堂需要纪律,但更需要气氛。生态课堂追求的是充满自信、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关键是教师要注重情感交流,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心境,具有持久性、弥散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它通过教师的表情对学生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所以,课堂上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心境、丰富的情感、自若的神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并引起共鸣。同时,教师的情感还要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结合起来,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情感性溶化在一起,达到“化”的境界,从而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材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其四,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增强课堂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活和生命。没有生活及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生成性的。只有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动员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美妙意境。这样,学生兴趣浓厚,各种感官都积极运作起来,出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生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其五,倡导自我导向学习,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倡导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和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适应,努力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汪霞.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全球教育展望,2005(5).
  [3] 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5).
  [4]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