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监察理论下外语教学情感因素的思考

作者:林 芸 谢媛媛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的监察理论(MT)在外语理论界和教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理论包括五种假设:(1)习得-学得假设;(2)自然顺序假设;(3)监控假设;(4)输入假设;(5)情感过滤假设。这五种假设关系如图1所示。
  
  
  一、MT下的情感过滤假设
  
  在MT中,Krashen赋予情感在语言习得中一席之地,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MT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学习者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由于他们接受的可理解性输入的不同,还在于不同的情感因素在语言习得中产生的影响。并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到语言交际中,Krashen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是由于焦虑或缺乏自信而引起的(Krashen,1985)”。因为焦虑、动机不够或缺乏自信会阻碍学习者对语言形式产生深刻印象,使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使可理解性输入无法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达不到习得效果。“只有当学习者降低情感过滤,可理解性输入才能够进入语言习得机制。”(Krashen in Diane Larsen-Freeman,2000)
  
  二、MT在二语教学中的实践
  
  MT下的“情感过滤假设”否认了行为主义者所主张的学习是客观刺激和强化的作用,为二语教学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情感;探索二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降低情感过滤”的思想被积极地应用到了二语教学实践中,如“自然法”和“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对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自然法
  1983年,Krashen和西班牙语教师Terrell合作,将二语习得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出版了《自然法》一书。书中,Krashen将MT正式应用到成人的外语学习及二语学习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自然法。自然法的前提是:目标是交际能力——获得用目的语和以目的语为本族语的人交流的能力。理解先于输出——关键时期。虽然学习有时会起监察作用,但习得才是中心,强调学生应该多接触目的语。不强调所说目的语的精确性,避免过多纠错而产生的焦虑感。降低情感过滤:如果情感障碍太高就很难学习。自然法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认为情感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最终导致习得的个体差异。像所有教学法一样,自然法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它对情感的关注与今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外语教学不谋而合。
  2.基于学科的二语教学
  基于学科的二语教学,也称CBI教学理念(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该理念以MT下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为基础,认为当语言输入在可理解的范围内,学习者情感过滤低,习得的效果就好。“这是教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的一种方法,即通过用目的语教知识性学科如数学、地理或生物来使学生获得外语应用能力。”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某一门科目而不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一举两得,因此学习动机增强。
  MT在实践中的积极意义是无可否认的。实践表明语言习得除了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应加倍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Krashen认为,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中,以下几个主要情感因素影响着语言习得者:即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度。图2(见下页)展示了教学中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作用。
  
  
  三、MT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MT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外语教学应把认知和情感统一起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重视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应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情感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增强信心,控制焦虑。教师应大力倡导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逐渐克服消极心理,走出不利于语言学习的情感状态。
  
  MT强调应创造情感过滤低的语言学习环境,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低时才能见效,输入才能进人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然后才能发展成语言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如自信、大胆、愉快、移情等;尽量消除消极情感如焦虑、羞涩、紧张、怀疑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其情感焦虑,增强其自信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最大限度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关注学习者本身的情感需求、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1.满足学习者的本身的情感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当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或看出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有的人外语学得比别人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Cook 2000)。强烈的学习动机会促进学习成功,反之,成功的学习也会提高学习动机。教师要切实把握后者的作用,如学习成绩的评定,期中、期末的学生评语,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不断调整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2.关注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协作是指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外语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教材、教学方法和语言分析,而是取决于学习者自我及学习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协作。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其实也就是一种动态的人际交往,是从自我走向他人的过程,与情感密切相关。移情(empathy)是指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Krashen1985),它是协作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在社会中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之一。移情并非意味放弃自己的情感,也并非必须同意他人的观点,只是要理解和欣赏他人。通过合作,学习者之间能深化了解,增强默契,加强合作意识。
  3.注重学习者与教师的情感沟通
  根据MT下的情感过滤假设,教师的任务是过滤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因此要注重学习者与教师的情感交流。
  (1)平等合作的情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是外语教学的前提。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这样,师生之间不仅通过认知结构发生交流,而且还通过情感内容发生交流,达到知情合一,有利于摆脱目前师生缺乏情感交流与沟通、机械传授语言知识的沉闷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表达观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的课堂气氛。
  (2)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舒适宽松适合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环境是外语教学的基础,而不良的课堂氛围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和不安全感。外语教学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把握学生的脉搏,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提高教学效果。
  (3)宽容积极的纠错策略。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语言错误是语言习得中的正常现象,毋须焦虑。根据S.P.Corder的“错误分析理论”原理,教师应分清学生不同的错误类型,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掌握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时应讲究一定的策略,如在口语课上尽量忽略学生的错误,采取提示或暗示的方式,让学生自我纠正。
  (4)诚恳真挚的课后关怀。课堂上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功夫必不可少。教师要有“同理心”,也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聆听学生,用真诚来唤醒学生的信任。
  通过交流,教师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及学习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了解学习过程中促进或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
  
  四、结束语
  
  MT并不能完全解释学习者的个人差异,我们对其应采取批判的态度,针对实际、取精用宏。正如王初明所言:情感是学习的发动机,出现障碍便是一堆废物;发挥得好则可启动学能,调动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