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程序化教学”在单杠骑撑前回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涂运玉 杨品良 陈祥塔




  程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可以增强。斯金纳认为,为使操作的强度得以增强,练习固然重要,但关键却是强化,练习只是为强化提供机会。程序教学在于建立“强化列联”,即一个反应接着一个强化刺激而组成的序列,其基本的强化范例是辨别刺激──行为或反应本身──强化刺激。应用到体育中,则是把技术分成连续的小步子(有节律性的),严格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活动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把任务和目标分散到每个步子中,分步掌握难点和重点,使学生易于学习。程序教学的每个步骤都建立在前一步骤的基础上,学生按照这些步骤并依据各自的素质和速度进行。由此,在每一步骤之后均能立即得到强化,学习有反应时立即给予肯定或鼓励,从而克服体操学习中消极成分多、积极强化少的弊病。本文试图通过其在单杠骑撑前回环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发现和证明程序模式在体操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进而掌握其原理、规律,从而把此模式有效应用到体操的整个技术教学中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育专业学生共72人。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72名研究对象的来源、专项、体操经历进行问卷调查,对他们的体操素养进行初始阶段的情况测试,以保证实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2)实验法。①实验时间:2005年11月16日~2006年1月8日。②实验方法:采取组间对比实验方式,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05级本科男女生共36人,该组采用程序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2004级本科男女生共36人,该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③实验过程:设计、编制程序化教学的教学计划;初始阶段测试指标(问卷、技评);施加因素(单杠骑撑前回环之程序教学模式的因素施加)。合理地按技术先后顺序把动作有机地分成四步:第一,提(即提重心,强化因素:骑撑坐提重心时骑跨腿一起向上提、举。要求:“高”);第二,送(即送髋,强化因素:在所提重心达到最高的时候向前送髋、远踩骑跨腿。要求:“远”);第三,环(即回环,强化因素:骑跨腿与上体夹角保持尽量小,两腿间夹角尽量大的前提下向前做回环动作。要求:“快”);第四:翻(即制动腿、翻腕成骑撑,强化因素:骑跨腿积极压杠后再制动,摆动腿积极后摆,抬头、挺胸、直臂压杠成骑撑坐。要求:“稳”)。分步练习之后,再加强四步连接练习,练习时注意动作的节律性,用“1234”这种节奏性口令替代并表达“提——送——环——翻”动作的律动性,使完整技术动作的连接练习有节奏且可控,练习过程中及时用相对应的“高——远——快——稳”之提示语来强调动作的要求,以强化学生动作过程中心理生理机能的储备和及时释放的能力。④实验测定和比较方法:实验前期和后期学生的体操水平测试,均严格按照体育系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技评标准来进行,前期测试由任课教师来完成,后期测试由教研室组成的教考分离评分组进行。采用班组间比较方法,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二、研究结果
  
  所有学生来自市区的有19人(实验组10人,对照组9人),来自县里城镇的有47名(实验组22人,对照组25人),来自外地区的有6人(实验组3人,对照组3人)。从学生体操经历的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均无体操经历。从专项的调查来看,只有2004级6人有体操接触过程,但却没有一人有体操专项经历,其中球类专项27人(实验组13人,对照组14人),田径专项39人(实验组20人,对照组19人)。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无一人有体操经历。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均数t行数据处理和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技术的水平(技评)初始阶段无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是显著的。说明运用程序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良好的,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学生掌握专项知识和技能是有利的,对提高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过程是有效的。
  2.程序化教学的特点和操作程序分析
  程序化教学通过对人们由感知到实践学习行为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并采取在实验操作中建立以刺激——反应——强化为范例的“强化列联”来促使学习行为的形成。体育运动中各种技术动作、各项技能都是由人体的操作、练习而掌握和形成的,它是塑造有机体行为的具体表现,符合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基本要求。它的特点就是程序编制,即小步子计划,将程序教学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作为关键环节。因此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确定分步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的逻辑系统将技术完整的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小的环节,逐步地、依次地呈现给学生。当学生完成程序教材的全部内容并实现了各步的教学目标时,也就达到了整个教材所规定的最终目标。由于程序教学将教材中的难点进行化解,并分散到每个小步子中,步子之间的递进坡度又较小,从而降低了学生体操学习的难度,保证了体操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程序化教学的理论认为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强化的作用,即操作强度的增强。练习固然重要,但关键是强化。可见,强化的作用在程序教学中尤其重要。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对每个技术规定了有效的关键刺激,同时学生得到的刺激具体详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和强化。教师要对学生所作出的反应及时予以评价:对积极的反应予以肯定强化;对消极的反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进行有效的辅导。
  程序教学中的小步子计划,是向学生达到掌握该项运动技术之目标的“篮图”,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攀登技术“高峰”的阶梯。于是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有效地贯彻区别对待原则,因此无论学生的步调快慢与否,每步必须按照程序教学要求,以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整学习进度,最终达到所规定的学习目标。
  程序教学理论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程序化模式是一个基础教学模式,把它应用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通过本文实验的结果证明,对技术性强、结构清楚、技术环节复杂的运动项目运用程序化教学具有普遍意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把整个学习过程编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程式之中(小步子)并系统有机地排列起来,学生练习时,对每个步子所提出的要求都能作出生理反应,每一步完成后及时得到强化使教学中时刻建立反馈联系。这样则可有效且逐步积累正确的动作身体感知,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分解难点的小步子能使学生渐进学习,明确目标,便于师生根据实际能力确定学习步调,通过强化完成各步骤目标,最终实现该项目的总目标,最终掌握该项技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在全面掌握技术、科学分解动作之后能有机和谐地连接动作,要求教师对技术动作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控制。此模式对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大有帮助,但程序化教学本身也具有形式化、机械化等缺陷,教学过程中只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不宜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综合性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使用其他教法,程序化教法才能体现它的优势。随着人类教学实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程序化教学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