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创新教育的探索

作者:沈大山 邱永渠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完整、准确地理解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抓住创新教育的时代特征,即它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涵义。无论是与传统教育、现存教育、应试教育比较,还是与素质教育比较,创新教育都有其鲜明的特质。(一)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二)相对于现存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三)相当于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四)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针的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可见教育观念的重要作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把教育看作是升官、发财的途径,这种类似的传统教育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陶行知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这是培养“人上人”的教育,而不是“民众的教育”。陶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适国内外之势,提出受教育者应当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总结以后的诸多论述,可把他的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大众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人们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具有自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先生“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
  在评价标准上,当前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现代社会的人们太急功近利了。表现在平时学习中小学只看语文、数学;中学只读中考和高考要考的科目;大学只重视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都是一大片知识结构上的残疾人。陶先生指出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现在社会上仍基本采用考试作为评价标准,陶先生指出学校“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读书等于赶考”,“一连三个考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干掉了,这真是杀人的会考,用会考在杀人”,为此他大声疾呼要停止这种毁灭人生活力的单纯性的文字考试,对学生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
  教育改革理念的核心是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使人自由全面地发展。在评价上我们胸怀要宽广些,要允许较多的主观性评价。实际上评价本身有许多倾向:科学主义倾向、人道主义倾向、内部评价和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今天,我们提出对各种取向的评价综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才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教育方针,教育目标都得以实现的关键载体。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内容的创新应根据新的教育方针和实际情况来确定。这就是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因为“课程意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大纲大纲,纲举目张。而我国中小学的原有课程和教材都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系统,内容偏多偏深,落后于时代,又忽略了对知识发展规律的揭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应当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认为,封建教育只重视念书,做文章,“学而优则仕”、“文章定功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气节品行教育丝毫不讲究。因此,他主张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他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恶越大。道德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可见陶先生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而如今中小学很多所谓的“三好生”,知识智育即成绩上达标了,德育、体育则忽略了。
  如今我们迈进的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个人的品德更加重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诚信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在新时代下德育的创新。学校可结合校情开展一些活动,以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其实,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应始终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活动中,贯彻在学生平时言行教育中,实践在学生平时各项活动中。学校应多表彰一些好人好事,及时处理一些不好的苗头,在学校树立一股正气,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校风。
  如今的社会,严格意义上已无多少完全健康之人,大多处在“亚健康”状态。现在的中小学,近视者占了大部分。陶行知先生指出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成了“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乃至大学毕业时“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
  现在在城市小学里我们可常看到小不点们戴着一副那种大大的矫正视力的眼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教育乃至社会的悲哀。新的时代。“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在教育上人们也大量使用高科技产品,特别是电子产品,如果使用不当,完全依赖,其危害直接表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差,变得“手无缚鸡之力”。所以中小学必须直面这个问题,体育课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不仅要保证量,而且还要保证质,使学生爱上体育课。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我们有好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内容(教材),但采取的是不好的教学方法,如灌输法、填鸭子法等,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性就非常差。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陶先生认为旧教育存在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如“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病症,其实这些毛病在全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还是非常明显的。几千年来,人们把教师所干的事称为“教书”,把教师所教书的法子称为“教授法”,学生在学校内除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学习,“于是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是教校”。
  陶行知重视结合生活,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学校要重视实践,老师可指导或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脱离生活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及科学实验,不可能冒出思想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
  陶行知还提倡启发式教育,“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生学”,明确指出“活的人才,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可见,他强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而现在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普通学校,即大多数学生只是一味地被注入、灌输,被动学习直接跟老师素质有关系。笔者认为,在上课前先让学生预习,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在上课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一段“发现思维”过程,比如在对一道例题或一条定理的讲解前,先让学生思考。课堂教学要开放一定空间,重点不在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使之善于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思维,求同思维。只有在实际练习和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达成统一,才是所谓的创新教育。
  创新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长应当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应当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这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应重视在家庭教育中鼓励的力量。同时,父母应提高自身素质,在日常生少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睿智的思想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品行,正确思维习惯,对周围事物有自己客观的看法,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总结并借鉴其成功的教育理论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教基(2001)第17号文件.
  [2] 陶行知全集(第1、2、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 行知诗歌集.北京:三联书店,1980.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