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关键、核心及保证

作者:吴小玲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趣、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徐特立认为:“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建设良好师德的关键在于教师个人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及高尚的人格,教师丰富的知识内涵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形成是师德建设的保障。三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统一于师德建设的过程中。
  
  一、教师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高尚的人格力量是建设良好师德的关键
  
  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是搞好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也必须要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优秀道德思想品质为基础。因此师德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师德的特殊性是由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它体现为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和高尚的人格力量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它集中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它具有专一性、稳定性、执着性等特点。教育信念一经确定就难以改变,从而造就教师特有的道德人格。教师劳动本身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求教师应慎独修养,处处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教师能否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和行为品质并时刻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此,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教师应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等基本道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在实施教育中以教师的独特影响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人类的伟大事业奋斗的信念。《教师法》第三条为此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在当今经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取向,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难题。如果教师不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道德、不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产生思想混乱,甚至放弃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因此,是否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是衡量教师是否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关键性标准。
  教师的劳动本身是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在感召着学生的心灵,师德具有示范作用。一个人在青少年阶段受到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卓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常提到的就是教师的作用。教育者的人格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中国古典哲学倡导的“知行合一”强调的就是知识与行动的统一,道德的实践比道德的理论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讲授道德理论,更重要的是以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楷模,起到道德示范作用。
  实际上,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客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在了学生的心灵面前。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教师。教师的思想言行、感情意志、道德品质和威信影响都以教育者真实内在的自我面貌呈现给学生。尽管有时候教师只管教学、不管教育,但事实上教师完整的个性却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在学生面前,虽然这种影响处在教育意识之外,却对受教育者产生着无形的、潜在的、持久的、深刻的德育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形成、需要人指导的阶段,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权威,教师就是智慧、理智与道德的典范。学生对教师的充分信任,使自己在与教师的融合中,达到了知识向信念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学生把新的观点和思想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成为自己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对教师高尚人格的要求同样也应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教师丰富的知识内涵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道德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学校的道德教育绝不是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贯彻于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知识教育过程中。教书育人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教书以育人为目标,而育人又以教书为基础,教师的道德教育往往贯穿于知识教育中。21世纪被称为知识的世纪,师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一个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科学视野的教师是不可能有道德影响力的,一个真正具有道德魅力的教师必须同时具有知识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追踪当代科学与学术的发展,用科学精神武装青年,使道德教育有坚实的基础。
  古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渠道。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与低,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讲授质量,学习质量和管理质量。但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各因素中,讲授质量与学习质量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总体趋势,尤其是讲授质量起主要作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认识主体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选择有效的讲授方法,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智能;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借助一定手段,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认识能力。可见,教师教的水平制约着学生学的水平,影响着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也必须注重提高学习质量。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不过,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在教师。
  首先,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观的形成来自教师的引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认识主体之一,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和学习质量的管理者。教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学习的指导者及未来的设计者。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进行充分估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看他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自我学习。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职能的相应变化,教师不仅传道、解惑,更要“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
  其次,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过程,也是传递其思想影响的过程。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不仅向学生传递他的知识量,展示各种获取信息的快捷方法,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探索问题的精神,指导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不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学习思维的方法等。
  由此看来,教师丰富的知识内涵决定着教书育人的效果和作用,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形成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师德建设至关重要,需要教师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崭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等,不断地更新自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成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典范。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利用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来武装自己,从容地应对知识更新的需要。为此,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采相关知识,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
  其次,教师要努力探索,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形象,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准确地把握教育规律,把握对学校教育实际的认识,对学生心理实际问题的教育能力等,确立教育科学理念,出色地驾驭教育过程,形成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教学的行为模式。
  第三,教师必须学会自我适应,自我调整、适应变革。社会的变化在影响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参照点和价值体系,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善于继承、汲取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并赋予时代精神,努力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武装自己。
  总之,新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的希望在于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从锻造教师个人坚定的教育信念、高尚的人格,增强知识内涵、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等方面来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切实担负起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中的重任。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