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关于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的几点看法

作者:王晓虎 王 锐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是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确定的一项双边合作项目,用于支持和促进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大力改善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尤其是重点扶持的临夏和甘南州,受益最多。目前,这两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城中学,大多在该项目专款资金的支援下,盖起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大量添置新的教学设备,不断美化教学环境,一扫昔日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给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腾飞带来勃勃气象。
  中/英项目不仅投资于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硬件的建设,更注重对教师的广泛培训。该项目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组,出资编写了专门的教师培训教材,利用寒暑假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材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入手,通过学习英国的“以儿童为主体的参与式活动方式”,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调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和意愿的基础上,组织部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编写而成。内容新颖活泼,教学方法独到实用,可操作性强,便于教师领会和掌握。希望广大教师通过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家庭教育投入的信心,吸引更多贫困地区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的目的。
  现在,该项目开展的师资培训已历经好几个年头,取得的成效显著。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入学率、高考生升学率都有了大幅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明显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正逐步趋向达标,教师们争先恐后进行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一批学历高、观念新、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正撑起这些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梁。
  在肯定中英项目教师培训所取得的成绩时,也应该看到培训过程中暴露的不少问题。这项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既然该项目耗资给当地教师提供了免费培训的宝贵机会,就该让钱能够真正产生效益。及早认识到师资培训中的不足,才能使该项目教师培训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下面从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培训学员,即参与者的角度来谈几点看法。
  
  一、培训者,即任课教师的培训能力参差不齐,尚待改善。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采取了专家先培训教师,然后由这些接受培训的教师作为固定的任课教师,再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的循环模式开展此项工程。这些任课教师均来自全省各师范类大中专学校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培训能力参差不齐。具体说,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培训教材的理解深浅不一。一些任课教师并没能系统地吃透整个教材,提取教材精华,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引导学员学习,而只是按部就班地念教材,搞活动,机械操作,并不能调动学员参与培训的兴趣。教材也仅仅是一个接受培训的范例,任课教师在接受专家培训后必须具备当堂组织课节的能力,因势利导创设课节,既要有形式的示范,又不乏生动实用、值得探究的内容,给学员尽可能多的启示。并使学员在结束培训后,也能具备独自创设课节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由于每位任课教师只培训一个课节,势必要给不同班级多次重复同一个课节,讲得多了,自己也感到索然无味,学员又有何兴趣?任课教师只有认真解析培训教材,不断吸纳和创编新的授课内容,才能有较强的培训能力,真正胜任此项工作。
  其次是知识储备和组织课堂的能力高低不等。任课教师肩负培训广大教师的重任,本应由综合能力突出的教师组成,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一些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尚未达标,口语表达不够准确和流利。有限的知识储备束缚了教学思维的开拓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组织课堂的能力相应大打折扣。当然,我们不能强求每位任课教师的知识和能力都达到相当的水平。态度决定一切,任课教师若能在培训前精心准备和创设课节,虚心征求学员意见,提前弥补可能遇到的知识盲区,即使能力有限,同样会得到学员的尊重和认可。确实有不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任课教师,应予以替换,让真正有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培训者队伍中。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工作能否发挥积极的功用,产生深远的影响,任课教师是培训流程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把关不严,培训的预期效果就不理想,极有可能流于形式。
  
  二、参与者,即培训学员接受培训的认知目的和态度,亟需进一步明确和转变
  
  应该说,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工程的实施,给甘肃省少数民族的师资培训带来了福音和生机。当地教师更该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但部分学员接受培训的认知目的和态度还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
  1.把培训当成任务,消极应付。一些学员只满足现状,恪守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缺乏锐意进取之志,消极接受培训。教材懒得去翻,无心自制课节,上课能不来则不来,培训结束,开路走人。任何培训若到了走过场应付的地步,便失去了其本有的现实意义。更有甚者,据说学校实在派不出教师接受培训,或派出的教师干脆不想来培训,便委派同一学员三番五次参加培训,确实把培训当成了儿戏。
  2.借培训之名,同时谋办私事。一些学员一边进行函授,一边接受培训,函授为主,培训为辅,“两不耽搁”!一些学员携带家眷,白天培训,晚上观光,时间不够用,便故意缺勤。更有的领孩子一起去课堂培训,进进出出,说说笑笑,课堂成了“休闲室”。如此培训,只能使任课教师强打精神来组织培训,学员到底能领悟多少内容便成了一个未知数。
  
  三、培训形式和参与内容应不断完善,以保证培训效果
  
  培训教材的确有不少内容到形式都颇为可取的课节,使参与者乐于接受,受益匪浅。但这些课节也还多局限于课堂这样一种形式,采用的教学手段多是小组讨论、总结、展示等,所使用的学习工具大同小异,多是大白纸、彩笔等,形式相对简单,很快即可掌握。如果每堂课都采用同一种形式,势必变得机械,学员的兴趣随之减少。这便给培训内容和形式提出新的要求。培训部门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在实践中体悟,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下面是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利用多媒体介绍与培训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展示国外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实况,看到中西教育的区别和差距;展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展示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开展情况,正确理解这项工程的深远意义;展示其他省区少数民族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等等,以多元化的信息使学生对此次培训有个宏观而明确的认识。不至于培训结束后,内心仍一片茫然。
  2.实地观摩课堂,全面体验或实践参与式教学。由于基础教育项目重点在临夏、甘南两地州实施,接受培训的绝大部分教师也来自这两个地区,能否考虑把培训地设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合作师专,培训一批专门的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一则可方便学员培训,一则可观摩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和课堂教学情况。任课教师的培训毕竟离真正的课堂教学还有相当的距离,只有亲身接触,才能发现问题,摸索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新途径。
  3.利用实地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如今年暑期培训中,赴西北师大博物馆的参观活动让学员们大开眼界,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各个培训学校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环境,何不就地取材,设计出别致的课节组织培训,既了解了一所学校的信息,又从中学会了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和独自创编课节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而这些都不是在简单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掌握的。
  4.调动学员挖掘家乡的文化资源创设课节,真正使参与者成为培训的主人。如,许多临夏的学生都喜欢亮开嗓子唱花儿,还有的学员载歌载舞,热情高涨。任课教师可顺水推舟,以“花儿”为课题组织课节,探讨“花儿”的缘起、内容、种类、音乐特点等,创设相互交流的平台,共同领略地方文化的美妙。学会以兴趣调动学生、相机组织课堂的方法,学会如何把乡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勉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
  中英项目教师培训工作仍将继续,出现一些问题也难免。只要引起足够重视,都可得到改观。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强化自我的机会。搞好甘肃乃至西北各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任重道远,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快速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打造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愿中英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工作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造福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