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培养

作者:万 瑛




  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把“直觉”概念从哲学、艺术中抽取出来,放在人的一般认识思维活动乃至各种创造过程中加以讨论,把直觉思维看做是从事实到理论,从旧理论到新理论的“跃迁”或“突变”的一种思维方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一、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
  
  1.直觉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直觉思维不仅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它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个体所具有,而非少数天才人物所独占。直觉思维所具有的这一普遍性特点,不但为直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前景,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复杂的科学创造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类比的可能性。因此,应当改变那种将直觉问题的探讨人为地局限于创造性活动范围的倾向,加强对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式的直觉思维的研究。
  2.直觉思维与人们的知识经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由于直觉思维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因此,知识经验的质量如何对直觉思维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影响。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经验越丰富,直觉思维的成效就越高。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助于人们触类旁通,有助于领悟到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内在联系。可以说,在任何问题上,人们之所以能有深邃的直觉,那是因为对有关知识有过坚实而充分的蓄积和消化,并具有大量的经验。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任何直觉思维能力都不可能形成和取得成效,否则只能是胡乱猜测、主观臆断。
  3.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式的直觉,同逻辑有着密切的联系
  直觉思维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而许多知识经验又是人们以前逻辑思维活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直觉离不开逻辑,这是其一。其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存在互补关系。由于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是密切配合、相互取长补短的。在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当分析思维方式难以施展和奏效时,直觉思维便被启用,而在直觉思维的探索取得初步结果之后,则又需要分析思维来加以整理和检验,这样,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由此可见,在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常常要发生多次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主导地位的变化,问题的最后解决是二者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三,直觉思维方式的运用,与人们对各种实践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有关。这就是说,由于人们对方法的运用已十分娴熟,遇到问题时几乎无须再作有意识的选择就能随机应变,自然而然地采用适宜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思维实际上是分析思维高度压缩、简化、自动化的结果。从上面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直觉思维从表面上看具有非逻辑性的特点,但在实质上,它却与逻辑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决不是非理性的。
  4.直觉思维是人脑的一种高级机能
  直觉思维同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也是人脑的机能。虽然目前人们对直觉的生理机制尚了解不多,但是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已初步表明,大脑左半球处理言语,是进行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机能。而大脑右半球则在具体思维能力、对空间的认识能力、整体综合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优于左半球,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机能。可见,直觉主要是右脑的功能。心理学的有关一些实验研究结果已证明,左脑以连续性方式思维,采取的是一次分析一个特征的策略,而右脑则以并行性方式思维,采取的是同时进行整体分析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直觉无需推理就能直接地对事物及其关系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理解的原因所在。
  5.直觉思维是个体在后天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直觉思维的出现先于分析思维。刚生下来的婴儿无所谓直觉,因为他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善,也谈不上自身具有什么活动的经验,大约在一二岁的婴儿身上就可观察到直觉思维的萌芽和初级形式。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据其大量研究结果指出,儿童到了4~7岁时,直觉性已成为此期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贯穿于儿童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之中。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还说不出什么道理,但却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正确地理解周围的许多事物和现象,成功地处理和应付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在对儿童思维规则发展的研究中发现,进入小学以后,虽然分析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儿童年龄增大、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分析思维的发展,他们也日益能够凭借直觉思维更深入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有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更正确地作出各种选择和预见。这标志着青少年的直觉思维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直觉思维在教育中的应用
  
  1.拓展学生的信息源,为学生的直觉思维提供丰富、新颖的资料
  丰富、新颖的信息资料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同一信号反复地对大脑进行刺激,到一定程度,大脑的反应就会厌烦,或者会停止,产生一种抵制情绪,时间过长,就会使大脑的反应功能减弱,这是传统的死记硬背教育和书山题海战术扼杀学生创造力的根源所在。所以在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直觉思维培养时,所使用的信息资料一定要丰富、新颖,保持材料的变化,不断刺激大脑,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使受教育者不断有新的发现。只有这样,学生的反应能力才会不断提高,直觉思维才会不断地发展。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在观察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者;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有效办法是让学生主动去观察,观察是诱发直觉思维的一个最重要形式。观察时,培养学生学会独立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要使观察的事物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它感兴趣。这样,被观察对象的结构开始是简单的、鲜明的,然后渐渐地使被观察事物由简单向复杂过渡,在观察中领悟事物变化的规律和因果关系,从而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并有利于下一步发散思维的培养。
  3.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活直觉思维的原动力
  居里夫人说:“强烈的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好奇心是所有具备创造能力的人们的共同特征,不论是成熟的科学家,还是只产生了创造萌芽的小学生,它是创造力成长的动力,也是激活直觉思维的原动力。好奇心促使大脑思考,并使直觉也处于准备状态,在人们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不断去探寻、发现真理。科学发现与创造往往是从好奇心开始,并且是有直觉思维参与的结果。今天的创新教育,更应重视对学生好奇心的强化。
  4.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想象中触发学生的直觉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也是直觉的一种能力,是直觉在有意识和清醒状态下产生或再现多种现象的能力。在想象中,学生的直觉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积极的活跃与自觉状态,触发思维,并以自己的直觉发现和探寻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对事物的重新加工、重新整理、重新创造中,直觉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过来,被提高的直觉思维又促进创造意识的增强和创造力的提高。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珍惜他们的好奇心,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通过想像力的增长,促进直觉思维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5.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铺设平台
  良好的环境是激发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外部条件。这里的环境是指人能够最自然、最放松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水平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新颖的众多信息,有着自由、民主的学风,有着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温和宽容的创造气氛,当然重要的还有促进创造的竞争意识等。总之,创造不能没有直觉的参与,而直觉水平高低、质量优良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为学生塑造的环境和情境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陆友铨.当代希望教育理论.文化教育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