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实践探索

作者:祝立英




  一、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1.传统考试方式未能对当今社会的人才评判标准作出正确的反应。“闭卷笔试”等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般由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题型构成,所考内容基本上是对课本知识的复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背诵和记忆上面,这种考试模式使得学校中不乏“高分低能”者。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对人才的评判标准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传统的考试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检验学生知识的“渊博”程度却不能反映出学生能力的高下,在“能力本位”的新时代必须也必然需要选择更加合理的考试方式以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
  2.传统考试方式严重阻碍了教育整体教学改革的进程。考试向来对教学有“指挥棒”的作用,即使在“应试教育”人人喊打的今天依然如此。由于考试本身具有非同寻常的“评判”功能,教学工作必定会围绕考试工作进行,无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改革,师生双方都逃脱不掉对考试结果的追求。传统的考试,是以测查书本知识为基本要务,考查学生的能力也多是在检验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判断力等方面,真正意义上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却总是被忽视。考试方式不改,就意味着教学改革只是搞搞形式、做做花样罢了。
  3.传统考试方式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我国教育发展至今,由于市场经济下的多种原因,很多人觉得接受教育以后也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少部分学生感觉到今日所学与今后所用相去甚远,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极怠课,对学习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求及格,不求甚解;二是投机取巧心理增强,由于对死记硬背的天然抵触,不少学生把及格的希望寄托在考前划范围或考试作弊上。这种消极和投机心理的存在并被不断“传染”,学风“世风日下”。
  
  二、考试改革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如何实现考试应有的评判、诊断、指导的功能,使考试不仅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检测学生学习能力高下,使考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信心、认识自我,同时使考试成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使考试功能无限接近理想状态,一直是这几年实施考试改革努力的方向。
  近几年,我校在考试改革探索方面上也作了不少积极的努力,一方面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体现在其关注书本,更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及其创造能力,命题上注意各基础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改革以“闭卷笔试”为主要模式的考试形式,推进考试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尝试的考试方式有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一纸开卷)、面试、口试、小论文、大作业、调查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践)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及两种不同考核方法相结合(如笔试与口试、闭卷与开卷、理论测试与实验能力测试、平时作业成绩与综合测评、必答与选答)等。但毕竟尝试中的考试形式试用期较短,不一定会百分之百对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为尽量减少考试改革对教学产生负面冲突,我校对近几年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考试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以下一些问题。
  1.信息畅快,网络资源丰富,要尽量控制抄袭现象的蔓延。毋庸置疑,调查报告式、读书报告式等开放式考试方式属于“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考试模式,这类考试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博览群书,通过寻找资料激发对课程进行二次学习。但在我校例行的一次试卷质量检查过程中,专家发现,在一门38人参加的论文式课程考试中,仅有6人属于认真查阅资料后综述,其他学生都或多或少属于抄袭之作,其中有2人涉及整文抄袭,有14人涉及严重抄袭。这一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严格的控制措施,开放式考试形式会极大地方便学生实施“拿来主义”。由于参考资料(特别是网络资源)丰富,老师没有精力核查每篇论文的“真伪”,考试改革不仅没有达到让学生进行二次学习的真正目的,反倒导致不良风气盛行。
  2.要坚决防止考试改革沦为降低教学要求的借口。由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下降,考试改革是想使考试方式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重拾对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在对2005学年01学期我校课程考试改革的调查中发现,有一门42人参考的考试改革课程,有12%的同学认为该课程采用的考试方式“名曰改革,实则放水”。这一情况反映出部分教师把考试改革片面理解为提高及格率,认为在学生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下,学校谈考试改革无非就是为降低教学标准寻找借口,从而通过“考试改革”变相降低考题难度或透露考试内容。这种理解是考试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大悲哀,这些教师会把教学质量差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把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一味推到学生的身上,从来没有想过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教学质量差会成为一种习惯。
  3.要防止为了迎合学生的胃口,把严肃的考试“娱乐化”。考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形象最“铁面无私”,考试改革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考试改革有激励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这不是为了让学生觉得“好玩”。有的考试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考试形式改得很“花哨”,或干脆对考试形式不作限制,学生可以自己命题考试,可以自己随便估分,也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考”得不亦乐乎,事实上由于标准不一,这种考试的结果并不具备任何可比性,无法起到对学习效果评判的作用。
  4.注意课程性质的适用性,防止滥用某一考试形式。要做到考试改革有成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所选用的考试形式是否适应课程性质。比如半开卷考试,一般应用在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不必强记多种公式的理论性强的基础理科类课程,如果运用在其他课程的考试中,学生无非是在规定的纸张上密密麻麻抄满各大要点,以等到考试时直接拿出来抄袭,复习过程除了抄得越多越好,并没有什么提炼和理解的过程,因此也起不到考试改革的真正作用。笔者经过调查,有35.3%的学生认为半开卷考试形式“无所谓改革,换汤不换药”,同时又有25.4%的学生认为课程“逃课现象严重”,而有62.7%的学生认为“及格问题不大,基本不用看书”。
  5.做到改革效果与工作量的最佳结合,防止考试改革因为工作量太大而无法坚持,从而半途而废。新型的考试模式如答辩式、论文式、操作式等一般阅卷(评分)的工作量很大,而答辩式、操作式等考试的组织工作也相当麻烦,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很多教师在考试改革这一行动上止足不前,部分教师在满怀信心安排了一两次新型考试模式后偃旗息鼓。在对我校课程考试方式备案的过程中发现,近几学期实施答辩式、论文式考试方式的课程有减少的趋势,除了个别教师发现这类考试方式不太合适课程教学以外,大多数教师认为这类考试太浪费时间,实在没有坚持的信心。
  6.要注意考试改革引进的最佳时机,防止考试改革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放式的考试形式运用得当,会减少学习背诵、记忆的工作量,却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可参考的材料多,即使不易得高分但及格也相对容易,因此会放松学习。比如半开卷考试模式,在考试前的适当时间宣布引入,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及考试积极性,提高学生归纳、综合和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也锻炼学生“搜索”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克服传统考试方式偏重死记硬背的弊端。倘若过早宣布,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前面所说的半开卷考试也是因为告知学生太早而造成逃课情况严重的后果。
  7.要防止将考试形式改革误解为整体考试改革。考试改革关键是要认真研究“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在对考试改革情况调查过程中发现,实施考试改革的课程不算少,但大多把注意力放在了对考试形式的改革,而忽视了对“考什么”的问题的研究。
  
  三、进一步推进考试改革的设想
  
  1.制度建设是考试改革进一步实施的保证。为此,我校先后制订了《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考试工作实施细则》等有关考试改革的文件,其中对实施考试改革的教师工作量补贴、考试方式适用课程以及部分考试方式改革的具体要求作了说明,一方面使新型的考试方式在教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去除了教师尝试考试改革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合适的课程教学的考试方式,并对增加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补贴,使考试改革工作得以坚持。
  2.技术指导是考试改革有效开展的核心。不断开展对考试改革方面的研究工作,了解各类考试改革的操作规律及有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摸索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适合课程教学需要的考试改革操作规范,并利用这一规范对全校的考试改革进行参考性指导是推进考试改革工作很重要的一环。另外,对考试改革效果进行参照研究、对考试改革课程试卷进行抽查,也是不断修正考试改革操作方案的有效措施。
  3.规范操作是考试改革保证质量的关键。所谓改革并非是随心所欲,并非是抛弃严肃。考试作为作出公平判断的手段和有效诊断的途径,始终要做到严肃认真。因此,在考试组织上防止学生作弊,在批阅试卷时认真负责,在查到作弊后严格惩处是考试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