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建强 陈建华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的理论基础之一——中介语理论
  
  我们认为,中介语理论是PSC(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之一,这可以从PSC所测试对象的语言性质分析,以及PSC等级划分和等级标准制定所依据的理论分析中得到验证。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外语教学学科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赛林格(L.Selinker)于1972年在他发表的题为《中介语》的论文中提出。西方语言学家普遍认为,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使20世纪70年代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介语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北京语言大学的鲁健骥先生1984年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首先运用中介语理论分析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语音偏误。文章首次引进“中介语”概念,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标志着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此后,众多学者运用中介语理论致力于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分析、习得过程和习得心理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中介语研究成为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但我国学者关于中介语的探讨基本上未超出国外学者探讨的范围,他们和国外学者一样,都是把中介语放在第二语言教学和习得领域来探讨的。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方言国家,存在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因此,研究汉语中介语不能不考虑我国特殊的语言现实。我们认为,仅仅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理解和探讨汉语中介语未免过于狭窄,因为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汉语中介语并不仅仅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中,还存在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普通话的学习中。广义的汉语中介语除了指母语非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包括外国人和我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过程中所形成中介语,还应包括母语为汉语方言的学习者(主要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过程中所形成的中介语,这种中介语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普通话”。我们认为,“地方普通话”是一定地域(汉语方言区、少数海外华人社区等)的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介语,这是汉语中介语研究不能忽视的一个领域。
  其次,PSC等级划分和等级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就是中介语理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顽固性等特点。系统性是指学生在使用目标语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会与目标语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受到中介语系统的支配,而不是任意的。中介语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各种系统性偏误,这些系统性偏误是以目标语的语言体系作为衡量的标准来判断的,导致系统性偏误的原因有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等。其次,中介语是动态的、变化和发展的。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修改与扩展的过程中,逐渐向目标语系统靠拢。中介语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中介语的每一个阶段都构成一个相对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的各个发展阶段形成一个必然的系列,阶段的进程可以加快,但顺序不能颠倒。另外,中介语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僵化”(也称化石化),从而使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停滞不前,僵化之后的中介语就可能成为学习者的终生水平,要打破这种僵化,需要较强的力量。这就是中介语的顽固性。前面我们谈到,PSC应试人的语言大多数是“地方普通话”即中介语,因此,应试人的语言也具有中介语以上这些特点,这使得我们可以对应试人的语言水平进行等级的划分,并对每一个等级的语言系统及其表征进行描写,这就是PSC等级标准。
  
  二、中介语理论对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启示
  
  目前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对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项目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揭示普通话学习过程中语言偏误的一个重要来源,即学习者母语方言的负迁移,从而预测学习者在普通话学习和测试中可能遇到的语言困难与语言偏误,以达到在教与学以及PSC中避免或减少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目的。对比分析将普通话学习过程看作是克服方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系统的不同之处的过程,为人们研究普通话的习得过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它将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人们的母语方言在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纯粹是一种干扰因素,否定了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的全部偏误,有些偏误并不是方言的影响而造成的。例如,南方方言区的人们学习了普通话的翘舌音后,往往会将普通话的平舌音字也念成翘舌音,这是由于泛化普通话的翘舌音规则而造成的,并非方言的负迁移形成的语音偏误。另外,我国很多地域的方言和次方言并没有能够完全调查清楚,因此,对于一些没有调查清楚的方言,不能也不可能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指导教学和研究教学与测试。这是对比分析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普通话与方言的对比研究,目前国内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把这些成果运用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则尚未出现有影响的著述,其原因恐怕与我们研究理论的滞后有关。我们认为,既然普通话学习者和PSC应试人的语言大多数是“地方普通话”(中介语),PSC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中介语理论,我们就有必要和应该运用中介语理论来研究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因为只有对普通话学习者和PSC应试人的语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学习者和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所实际对应的中介语的阶段,普通话教师才能根据学习者语言所处的中介语阶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测试人员才能根据应试人的语言输出对其普通话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评定。因此,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应加强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
  研究“地方普通话”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应用价值。首先,“地方普通话”的研究有利于普通话教学与学习,有利于推普。调查研究“地方普通话”的语言系统及其演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揭示语言学习机制的奥秘,从而为人们提供切实有用的学习策略,为教师制定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以便进一步地提高普通话教与学的效果,还可作为“可资利用的推普的‘桥头堡’”(徐世荣,1990),从而为推广普通话服务。其次,“地方普通话”的研究还可以为PSC服务。通过调查各地“地方普通话”在不同阶段上的反映,描写和归纳其各个阶段的语言表征,可以为各地的PSC提供不同等级的语言样本,并将其运用于各地的PSC实践,为各地PSC具体实施中的错误与缺陷的界定、语调偏误的确定和评分细则的纠偏和改进等提供明确的理论依据。
  如何研究“地方普通话”呢?我们认为,首先可以借鉴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建立一个“普通话中介语语音语料库系统”,为“地方普通话”的研究提供语料基础。王晖(2002)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课题中提出:建立“中介语”语音语料库,“中介语”指的就是“地方普通话”。但“中介语”语音语料库如果全面展开必然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工程,他建议拟以上海话——普通话“中介语”语音为突破口,构筑一个技术平台,探索一套研究模式,并为将来建立更大规模“中介语”语音料库提供一个范本。我们认为大规模的“普通话中介语语音语料库系统”应是一个利用母语为各地方言的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语料,全面、细致地记录他们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征和研究他们普通话习得过程的计算机软件。该软件将收集不同背景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语料(包括PSC录音语料),并对语料属性、语料中的语音(声、韵、调)、词汇、语法等单位与项目进行完备的计算机处理,以实现对各种条件和要求下的语料数据进行便捷的机器检索和提取。“普通话中介语语音语料库系统”软件的建立,可以为研究各方言区人学习和习得普通话的规律提供大量的口语语言表征的各种单项的或综合的资料和信息,从而为研究普通话教学和测试,为建立和发展普通话学习和测试理论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其次,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可以从本体和发展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地方普通话”是一个特定的语言系统,与其他语言系统一样,它也有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描写其语言系统本身可称为本体研究。本体研究又可以从静态和动态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研究,静态研究是指对“地方普通话”的内部结构体系(语音、词汇、语法)进行调查、描写,动态研究是对“地方普通话”外部的语用、语篇、语体风格、地域文化和地域心理等层次的研究。其次,按照中介语理论,“地方普通话”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这种动态系统的发展,不仅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的发展,还包括学习的阶段性、学习的主客观条件、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等,必然有自己的规律。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普通话”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例如,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普通话习得过程、习得顺序、习得心理等进行研究。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学术界已经有相关的文章发表,但多数文章是研究“地方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其他层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同时也说明,“地方普通话”大有研究的余地。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