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文化因素对英语听说教学的影响

作者:王丽琴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英语作为被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已融入到国际政治、经济商贸、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就成为英语教学的紧迫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就成为重中之重。听说是所有语言学习中最复杂、最灵敏的部分,是语言交际的最重要途径与手段。它不仅要求实践者有大量词汇、完整的语法体系、丰富的背景知识,还要求实践者接收(听)、表达(说)的准确无误,要大脑不断作出瞬间的快速反映与判断,然后将存储的死的语言信号逻辑地传达出去变成活的信息载体。
  可以说听说是语言的最高境界的实践活动,不易迅速掌握与提高。这样,听说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听说课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听说技能,例如抓住听力材料的主题、预测其内容、根据语境忽略次要信息抓住主要信息等,还要给学生输入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是学习以语言为载体的那一种文化,对所学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的欠缺必定会为听力理解造成障碍。可以说,英语听说教学中,语言能力是基础,文化知识是关键。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了符号学,他把语言定义为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由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构成的层阶系统。然而,任何思想的表达——有声的或无声的,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范畴内才能体现出来。语言不是真空的,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中,并且反映该文化社团的全部信仰和感情,具有社会性。而文化又是什么呢?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实际上,文化涵盖了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但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的存储和传播,文化就不能世代相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在英语中brother是“兄”或“弟”,sister是“姐”或“妹”,汉语中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严格区分“兄”与“弟”、“姐”与“妹”,因为“长幼有序”。英语中uncle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父、姑父”,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伯母、舅母、姨母、姑母”。这反映了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父系、母系或姻系也十分重视。因此,我们在习得一个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它的文化传统。将文化信息融入到英语听说教学环节中,可以避免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使中西方的交流得以顺畅。
  
  二、文化因素与听力理解
  
  听懂英语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要涉及到诸多技巧与能力。听者要动用大量的已有知识,积极主动地对接收到的目标语言进行分析、判断、理解和筛选,从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的信息。听与读的输入方式和信息记忆不相同,听所接收到的是一种动态符号———有声语言。因此,听力理解是一个动态反应过程,是一种双向能力和积极的过程。有效的听力牵涉到多方面的能力,但主要包括抓住对方话语和说话意图、利用掌握的语言知识形成正确、适当回答的能力。“听”的目的不外乎社会交往性和获取信息性,即Brown和Yule(1983)首先提出的interactional和transactional交际能力。按照Brown和Yule的意思,interactional主要指社会性的交谈,如谈论天气等;transactional主要目的在于成功的获取信息,如问路等。实际上,听力过程可被认为是一个在一定语境下对所听内容不断解释的过程,即人们将听到的信息在一定语境下与所熟悉的知识(如文化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因此,听力理解实质上是文化背景知识、语境和语言知识本身综合作用的产物,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理解将是失败和不完整的。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听力材料,真正地领会作者的意图。根据听力课的课型特点和使用的教材,以及鲍志坤先生提出的层进、适度、主流和系统的原则(鲍志坤,1997),笔者于2006年3月就文化因素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做了一次测试,测试对象为本院数学系2005级三个班的学生共120人。测试听力内容包括短对话10个和短文3篇,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总分100分。文化教学内容涉及三大项:交际文化、知识文化和观念文化。测试结果显示,有60%—70%的学生虽然理解了听力材料的表层意思,但因缺乏对话和文章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选错了答案。
  听完这个对话后,要求学生区分是正式邀请还是客气话,有42%的学生选择了正式邀请,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英美人的讲话规则,正式邀请比客气话要具体得多,一般来说邀请需要包括时间、地点。例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下周六晚上过来吃饭”)是明确的邀请。
  知识文化包括英美教育制度、体育赛事、传统节日、大众传媒、名人名城等。短文A Visit to Edinburgh介绍了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传统的爱丁堡市。市内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建在市中心的巨大岩石上the Castle,苏格兰正式加入联合王国(1707年)之前其国王和王后居住的王宫the Holyrood Palace等。听力理解题中特别问到了体现其民族特征的文化现象clan(氏族)和kilt(苏格兰男子正式场合穿的格子呢裙),有48%的学生因不了解苏格兰的文化而选错了答案。
  观念文化泛指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观察事物的角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是复杂多样和处在变化中的,观念文化是相对稳定的,把握了一种文化的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就很容易理解和解释许多其他层次的文化现象。例如,英美人一般重视隐私,不愿意别人询问他们的年龄、收入等,而中国人却倾向于维持亲密关系,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在语言表达中。英美人见面问好常说“Good morning!”“Hello”“How are you?”等一般性的问题,而中国人选择了比较具体的表达方式,他们见面时往往说“吃饭了吗?”“你去哪里?”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的观念文化,有52%的学生因没有意识到中西方观念文化的差异而选错了相关答案。
  
  三、英语听力教学中要重视文化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要实现后三种能力,英语教学就必须重视文化教学,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简言之,外语学习就是文化学习,外语教学即是文化教学。
  听说是语言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环节,是人们获取信息与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很有必要尽量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同英语国家有关的文化知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为了使文化教学与听说教学相互促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笔者就文化教学在听说教学中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得到有关专家的赐教和同行的批评指正。
  1.了解文化教学的目标。Valette(1977)总结了文化教学的5个目标:
  (1)树立文化意识,包括了解地理知识,了解目标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仅了解第二语言社区的价值取向,而且还应熟悉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2)掌握有关礼仪,如礼貌行为。
  (3)了解日常生活,其中包括不熟悉的规约,填写支票等。
  (4)了解文化价值观,要求学习者能解释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
  (5)对目标文化进行分析。
  将与目标有关的文化知识穿插到听说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
  2.根据听说课特点、文化项目、教学对象和条件,具体灵活选择文化教学方法。关于文化教学的方法,胡文仲先生认为可用文化渗透、文化旁白、文学作品分析、文化包、文化多棱镜、人种学方法训练等手段(胡文仲,1997)。鲍志坤先生则认为可采取概况介绍、对比分析、利用其他学科知识、错误分析等方法(鲍志坤,1997)。就英语听说课中的文化教学而言,对于交际文化的教学可采取角色扮演、亲自实践、多媒体手段、错误分析等方法;对于知识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教学可选择文化旁白,对比分析等方法。
  3.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学习文化知识的条件。例如,在听说课上,播放一些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影片,可以使学生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国情背景有所了解,还可以观察人们的举止动作和衣着表情,还可以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有利条件,定期把外教请到课堂上,给学生作一些有关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讲座与报告。
  总之,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把文化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给予充分的重视,真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