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及教学启示
作者:章晓霞
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Kant)在1781年提出。但是,人们通常把这一理论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心理学家巴利特(Barlett)。这一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才受到真正的重视。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1980)为完善这一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所谓“图式”指的就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将新事物和已有知识与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人们头脑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图式,包括事物、事件、场景、活动等,如计算机、书房、熊猫、进快餐店、火锅店、超级市场、拜访朋友、庆祝节日等等。
图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另一类是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形式图式是指有关语法的知识(如语音、词汇和句型结构的知识)以及不同的文体知识(如描写、记叙、说明、议论和诗歌)等组织结构的知识图式。内容图式是指有关事物、事件内容的知识图式,如餐馆、邮局、医院和图书馆等图式。写作需要适当的形式与充实的内容的有机结合,即需要两种图式。Benton & Kiewra(1987)把可以利用于写作的图式知识分为两类:题目图式知识和语段图式知识。题目图式知识指学生具有的与写作题目相关的具体知识。学生拥有的关于题目的知识越多,他的写作计划过程就越自动化,生成和提取观点的速度就越快(Benton等,1995)。语段图式知识是作者具有的关于如何写作的知识,它包括各种语段形式的图式、用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些图式的程序和策略、以及相应的句子生成程序。语段知识与学生写作的连贯性、语法的熟练性、围绕中心思想写作的能力等都密切相关。充足的语段知识能够使表达迅速而准确(Benton等,1984,1997)。
二、图式理论在写作各过程中的作用
Hayes和Flower(1986)把计划、转换和检查作为写作的关键过程:计划过程(planning process)涉及产生思想并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写作计划去满足写作者正在追求的目标;转换过程(transcribing process)涉及把写作计划转换成对语句的实际写作过程;检查过程(reviewing process)涉及对已写内容的评价和修改。Hayes和Flower指出,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并不是严格按照从计划到转换再到检查这一线性顺序进行的,多数写作在这些过程中往往经过多次反复。计划、转换和检查过程也并非截然分离,它们之间也相互作用。通过分析和讨论我们将发现图式理论在这三个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1.计划过程
Hayes和Flower(1986)认为计划过程又包含三个子过程,分别为目标设置、生成和组织。目标设置也就是确定写作的具体目标,它是写作准备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写作者在头脑中对相关的题目图式知识进行快速的检索。以作文题目“Home Computer”为例。写作者一看到这个题目,头脑中即将激活有关“家庭电脑”的图式知识,搞清楚“家庭电脑”到底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确定写作目标到底是写家庭电脑的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或者两方面兼而有之。
生成指作者观念的形成过程。在这阶段,题目图式知识的信息检索在较大范围和多层次上展开,一旦某个概念被激活,其他相关概念也被相继激活。写作者可以把闪现在脑际的概念一个个记录下来,进行斟酌,决定取舍。如“家庭电脑”这一题目,如果确定了写作目标为“家庭电脑的好与坏”时,这时写作者就要在头脑中快速地检索家用电脑的图式知识,如家用电脑的好处有:在线看书,在线购物,在线聊天,不用出门等等;家用电脑坏处有:不出家门,没有社会压力感和缺乏社会交流等等。在对这些内容取舍之后确定最后的内容。
组织是指为生成的观念创设一种合理的、连贯的、与读者预期相一致的结构。此时写作者应激活有关的语段图式知识,如段落划分,段落结构,篇章结构,篇章连贯,篇章衔接等图式知识。如“家庭电脑”要求写成一篇议论文,此时写作者就应立即激活头脑中有关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2.转换过程
转换过程是把生成的观念转化成书面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写作者将激活的题目图式知识和语段图式知识转换成英语的表达形式,在这阶段写作者需要特别处理的是由文化图式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题目图式知识涉及对文章题目的了解程度,这就涉及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图式知识。外语写作的目的是外语写作者和外语本族语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写作者或者外语本族语者缺乏相应的文化图式时,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出现理解障碍。如:“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差异是十分巨大的。汉语文化中,“龙”是神圣的、帝王的象征,在人们的心目中引起美好的联想,它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故有“真龙天子”,“龙种”和“龙袍”等。由“龙”组成的成语“望子成龙”,“龙腾虎跃”,“成龙快婿”,“龙飞凤舞”,“龙盘虎踞”,“龙马精神”等等。而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一条拖着长尾巴,满身长鳞,口中喷火,有双翼的巨大蜥蜴。在人们心目中是可怕的、恶的象征。正是由于文化图式差异,中西方人在表达同一思想时选择了不同的词语,比如:亚洲四小龙(four tigers),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幸运儿(a lucky dog)等等。
3.检查过程
Hayes和Flower(1986)认为检查包括两个过程:评价和修改。评价是重读已写出的文本,判断它的质量,找出其不理想之处。修改是指改写和重新组织文本,使文本更臻完善的过程。它不仅依赖写作者的一般性的内容图式知识,而且还依赖写作者对特定形式写作的熟练程度(Smagorinsky & Smith,1992)。在这一过程中,写作者又要重新激活头脑中的题目图式知识,对目标的确定、生成以及组织重新进行审视,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最后做出修改。下面以一篇未经修改的学生习作为例对此过程进行阐述。作文题为:“The Course I Like Best”,内容如下:
I like computer course best,there are a number of reasons.Everything about high-tech interest me,so computers are a high-tech strange and new to me.I am eager to know as much as possible about computers.They can help me do a lot of things, such as learning,making friends and chat.I can also use computers to do many things that cannot be done in the real world. The world of computer is just like the second world to me.Computer games are very interesting and attractive.I think their designers are very innovative.I want to be a designer of computer games some day as well; therefore, the prospect of the usefulness of computer inspires me to know it,to master it and to love it.So,I like computer games.
一般来说,写作者完成初稿之后应对文章进行评价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重读草稿一篇,在重读的过程中写作者应调动头脑中关于“The Course I Like Best”的图式知识,如我最爱的课程是什么,对此课程了解多少以及为什么喜欢此课程等等。基于此并对自己所写的文章作一个宏观的评价,看看文章是否切题等等。这一步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写作者就要对关于段落安排、语篇类型、连贯衔接以及词汇语法知识等做一个微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修改。就此篇习作而言,我们一眼便可看出这位学生的语段图式知识非常薄弱。先撇开语篇类型如说明文、论辩文等不谈,我们知道任何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应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及结尾。然而,此篇文章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正文部分。此外,语篇的衔接性也很差。写作者辛辛苦苦给出了几点喜欢电脑课的原因,但到底是哪些原因呢,得让读者细细去寻找。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写作者没有很好地运用一些逻辑连接性词语。最后,还有几处语法错误。
如果这位写作者能够在成文之后积极调动头脑中的图式知识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客观的评价和修改,还是能写成一篇很好的文章的。从上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图式知识在修改过程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图式知识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图式知识,同时又要注重不同图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经常写作以进一步巩固图式知识。本文只是个初步的探讨,笔者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对图式理论在写作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扩展英语写作研究的视野,切实提高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