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美术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审美个性

作者:唐映梅




  本文是笔者对当下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审美个性培养的缺失问题进行的思考,并从美术教育的目的出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对美术教学观念、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的自己的一点看法。在自己的思考和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审美个性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除美术之外的许多学科,如美学、心理学等。同时,社会环境对其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单靠美术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全社会人们观念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审美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引导,促进他们审美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
  
  一、要尊重学生的审美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学生的个性要尊重,而这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这在口头上说说容易,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却十分不易。它要求教师无论是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为旗帜,指导自己的言行。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生独特的审美习惯。备课时,注意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准备欣赏的艺术作品时,应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上课时,切忌讲解用语绝对化的倾向,如要对某家某派的作品分析,指出其优劣所在,让学生在认识时或学习时能有所选择。指导学生练习实践时,应该以学生的感受出发去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他所表现的对象。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首先应该肯定每位学生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优点,然后指出其在表现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并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最后还应鼓励学生勇于用作品表达自己对物体的审美感受。
  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对同一物体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对同一幅作品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差异性的特点。抹杀个体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无端伤害许多学生,这一点在分析应试教育对审美个性的危害中我们己经很明确。学生虽不是艺术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尊重他自己的美感体验,对于他的健康良好的人格形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要转变和培养师生关系
  
  美术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体验与美的享受,美术课之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也首先基于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同老师一起来欣赏美继而创造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的。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件属于师生共享的艺术品,双方不是一种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如果教师以艺术权威自居,甚至把艺术据为己有,其教学过程必然表现为一种严格的模仿与服从,而严格、刻板的模仿在艺术教育中因其妨碍学生的自发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而遭到唾弃。在这里,我们不认同教师的艺术权威地位,这种权威地位对师生之间正常的交流制造了障碍。学生惟师尊听,老师则认为学生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不认同教师的艺术权威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作为指导者应有的评判与树立标准的权利。他可以给学生的艺术表现作出评判,但那是他置身于学生之中用情感做出的评判,而不是像坐在高高的法官席上用木槌做出的严格的对与错的评判。他也可以通过个人的示范来树立标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确保学生并不因此而通过盲目的模仿来学习。美术教师在授课时,要多考虑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去除不利的消极影响。因此,称职的艺术教师从不把自己确立为惟一正确的标准,而应该提出一些并不一定有惟一或正确答案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亲自探索与切身体验,找出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逐渐锻炼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独具个性的审美价值观。
  
  三、要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观摩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要求教师授课要逻辑清楚、线索分明,同时注意要点突出、例证具体、语言生动活泼。讲授法一般与实践法一起运用,教师讲授完学生就开始作画练习,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观摩法包括课上的观看(如教师的板绘示范)和课外参观(如去美术馆、博物馆,或观看模型、图片、幻灯、录像等)。观摩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媒体为工具的现代化教学,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美术信息传递的多样化,加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感知度,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吸收率,有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学生对美术信息和经验的表现力。
  美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综合化和现代化,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这几种新的学习方式一改以往那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成了整个课程的中心。
  自主性学习的基础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或寻求老师帮助。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具有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小学美术课,尤其是课外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雕刻、篆刻等,都可以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这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促进者。探究性学习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表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探究性学习突出情意目标,这正好与美术教学的情意性特征相一致,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锻炼了对客观世界的综合认识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合作学习指依据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彼此协助、互相支持,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目前在美术教学中也常常采用此种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师教的方法,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等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如尽量少讲解、多讨论,少示范、多练习,当然,并不是说完全不要此种教学方法,讲解要做到精讲,而示范尽量做到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四、要编制好教材
  
  美术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在编制美术教材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求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让学生主动地选择,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二是选择内容要体现与生活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要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外化表达能力,使学生确立自我对美术文化的认识与表达的自信。因为美术自身的视觉传播特性,使美术文化作品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只要是对美术文化在正确理解基础上的外化表达都应该予以肯定。对美术文化认识与表达自信的确立,有助于美术文化的创新和多元健康的发展。这也是培养合格学生美术素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三是突出学法,统领教材。目前编写的美术教材,主要展示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不体现教法,更不体现学法。这样的教材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培养人的目标背道而驰。应该根据学生美术学习的规律,在每一课的设计中,展示学生在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中思考问题、掌握技法的过程,即通过质疑、设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接近正确的答案。要改变以往教材只重视演绎路径而忽视归纳路径的现象,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更加重视归纳路径。演绎路径主要依靠的是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而归纳路径则强调由学生通过思考,主动地获取答案。因此,教师一般不要轻易地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可以向学生提供另一本参考性质的书,提供更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参考答案。这样,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一致,学生的学法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法。
  
  五、实施个别化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心理、生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愈加明确。可以说为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准备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但是,毋庸讳言,班级授课制与个体差异的矛盾不是仅靠“因材施教”四个字来解决的。“个别化教学”指的是所有适应并注意个性发展的教学。一方面它打破僵化的传统班级教学,采用较灵活的方式,使教学适应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在形式上并不强调一对一的教学,它可以是教师针对某几个学生的不同能力、习惯、兴趣等情况,分别采取扩充或补救的教学措施。在这方面强调的是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力求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个别化教学还包括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