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重视学生体育课运动损伤的预防
作者:郑康生
一、损伤事故的主要原因
1.技术动作错误引起损伤事故
技术动作的正确与否是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教材内容的要求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实际能力相差甚远,迫使学生改变技术动作,是形成错误动作的根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般是按照教材内容,或是按照我们在学校接受专业知识所传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材内容的技术要求一般都是按照运动员训练的标准制定,忽略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例如在跨栏教材中要求“摆动腿的脚落地后踝关节稍有缓冲,但脚跟不触地。膝、踝关节保持伸直,使身体重心较高”。要做出这样的技术动作,不只是对踝关节的力量要求较高,对身体的其他部位相互协调也有较高的要求。再如,铅球教材中指出最后用力是投掷铅球的主要环节,它要求“铅球快出手时,快速有力地屈腕拨球,使铅球从手指离开”。根据优秀运动员投掷7.26公斤铅球的成绩和出手力量推算:5公斤铅球达7米时,出手力量约55公斤;达到8米时,对手指的反作用力约70公斤左右。像这些对手指关节和踝关节力量的要求,一般学生难以正确掌握。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只好改变技术动作,错误动作的出现改变了身体负荷的平衡,造成局部负荷过大。加之技术要求对力量的要求较高,容易造成损伤事故。
其次,正确的技术动作运用不合理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体育教师在教授技术动作的同时也应传授人体解剖与生理负荷方面知识,以便学生在进行自我锻炼时注意按照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要求进行,避免出现违背解剖和生理规律的现象。而我们在教学时往往注重技术动作要领,强调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不注意技术动作的运用范围和要求。结果,学到了很好的技术动作,在运用时却出现了问题,造成损伤。
2.身体素质差造成损伤事故
身体素质的好与坏决定一个人运动能力的强与弱。相当一部分在学生缺乏基础体育教育,学习负担过重,因追求升学率而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当前的社会竞争意识又对学校的学生冲击很大,学生对各科成绩非常重视,不再是“60分万岁”的时代。加之实行丰厚的奖学金制度,迫使学生在体育课内容上尽可能地掌握好学过的技能,以达到理想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较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由于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太差而很难提高各项的成绩。当心理的期望与现实差异很大时,会产生各种压力,一些学生求胜心切,而又力不从心,带着这种心情进行体育活动,特别是进行测验内容,经常会出现一些损伤事故。
3.运动量过大引起损伤事故
由运动量过大引起的损伤事故具体表现为:一是机体疲劳引起动作变形,造成局部肌肉或关节负荷过重,产生损伤;二是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致使注意力分散,产生意外伤害;三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长期疲劳而得不到恢复,出现病理现象。由运动量过大引起的机体疲劳极为普遍。由于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加之休息条件和营养条件不好,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很容易进人疲劳状态,在课程的后半部,运动负荷最大时是损伤事故发生最多的时候。许多体育项目经常发生身体接触,增加了运动负荷,出现技术动作运用的不合理现象,极易发生损伤事故。
4.安全保护措施不当和忽视场地器材的保养维修也是造成损伤事故的因素
受当前社会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上课不认真,一些安全保护措施被省略。同时,师生比例与正常情况相距太远,造成教师负担过重,无力保护好每一个学生。加之体育经费的紧张,用在场地器材维修的投人更少,使一些年久失修的场地和器材得不到改善,成为损伤事故的潜在因素。
5.心理因素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在上课、课外活动、训练和比赛中都有可能由于心理方面原因发生损伤事故。由心理因素造成的损伤在项目的分布上呈现不同的特点,多发生于田径的跨栏、短跑和跳跃项目;体操的单杠、双杠和跳马项目,以及足球项目。这对于我们在教学中预防运动损伤有指导意义。
运动损伤的发生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外界刺激引起内在心理及生理变化,而心理状态不佳、情绪体验不对,就容易使心理失去平衡,产生恐惧紧张,情绪波动,犹豫不决等不良情感,从而导致损伤发生。
另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身体素质差,自我保护能力差,也是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
二、损伤事故的预防措施
损伤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损伤事故的发生,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首先应该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及管理,增加经费投入,定期检修,让学生放心、大胆练习。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树立科学锻炼思想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从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方法适应教材内容要求,逐步成熟,逐步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1.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领导必须把学校体育工作真正抓起来,经常地、有计划地督促体育教师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中,进行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学校领导还必须严格审查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并随时检查实施情况。
2.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场地的合理使用,器材的保养维修,都要用制度来保证,尤其是学校小,学生活动场地不足时更要如此。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特长,统一要求是不可取的,所以体育场地建设要尽可能考虑多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时场地甚至应是多功能的,但要有主次之分,如,男同学大部分爱好足球运动,假如场地没有编排好,课外活动往往一团糟。篮球场也当足球场用,这样使一部分不爱足球而喜欢篮球、排球的同学只能望场兴叹,甚至一个篮球场两种球类,四个球队同时开战,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规定运动秩序和规则,这样既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普及性,也可以确保安全。
3.教师认真备课
不但要按教学常规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等,而且要根据人、地、物、气候的不同而准备好每一节课。人指学生,一个班有多少学生,男、女比例如何,年龄多大,有哪些伤病号需要照顾运动量的,都应备好,上课时才能区别对待。另外,考虑到男、女的运动量的大小。同一教材,对于高中生及初中生的运动量掌握应有所不同。初中生年纪小,兴奋性容易激发起来,但耐力较差,故高强度、运动量大的,时间不能持续太长,而高中生则不然,备课时也要考虑。地指场地,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可是在许多学校,场地不多,几个班同时上课,场地如何错开使用等要有安排。上课之前还要检查场地、跑道是否平坦,有没有饮料瓶盖,沙池中是否有铁钉、玻璃、石块。物指器材器械,单双杠是否牢固不生锈,球、排球网柱的加架是否稳固,栏架、投掷器材是否适合等等。气候指天气热或天气冷,准备运动如何配合?阴雨天,气压低,温度大,天气闷热,在室内上课要注意打开窗,让空气流通,不然运动时满身大汗挥发不出,容易昏厥,尤其是女生。
4.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措施
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都很好地负起责任来,积极加强运动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工作,要使学生知道每一个动作的意义,懂得锻炼和保护帮助的方法,要使学生知道每一种活动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应注意的事项。
5.加强学生的医务监督工作
与医务人员密切合作,注意检查学生的体格,建立学生医疗档案。生病与体弱的学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才能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6.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
要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等不同情况在自愿原则下把他们组成各种活动小组,互相帮助,以形成群众性的辅导与安全力量。要反复不断地告诫学生,身体条件、学习、饮食和睡眠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极为密切,使他们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纪律、卫生和运动的习惯。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