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方法研究

作者:廖宁怡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师生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是联系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好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选择提问的形式
  
  1.调查摸底式提问
  在课前或课堂预习的基础上,对预习的内容进行提问,以便老师了解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谱,以便在教学中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对疑难问题和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真搞好课前或课堂预习。
  2.温习回忆式提问
  知识是有连贯性的,不断向纵深发展。因而,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温习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既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到知识链,达到融会贯通、承前启后的效果。
  3.启发诱导式提问
  俗话说:“结构中结构走进去就有发现,圈圈套圈圈跳出来便成神仙。”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或关键问题进行积极的有条理、符合逻辑的思考,也就是引导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深入钻研,发现其中的奥秘。如在讲述“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时,我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你有哪些需求?”“你目前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哪些需求?”然后将学生回答的“需求”进行分类、分层,引导学生走进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结构中去。然后又通过提问——“营销者为什么要研究此理论?”“此理论对我们的营销工作有何指导意义?”引导学生从圈圈中跳出来,原来,研究“需求层次论”是为了了解、发现、刺激和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现实的和潜在的、低层次的和高层次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如何了解、发现呢?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如何刺激呢?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如何满足呢?通过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4.集中注意力提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一节课五十分钟,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确非易事。因而借助于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如刚上课时,有的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停留在课外事物或上节课内容的兴奋状态中,老师及时提问,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导向本课程的学习上来,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再如,在课堂讲授中,有时由于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学生精神懈怠、疲惫,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效果。因而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好的精神状态,教师对教材内容可边讲边问,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的边听边想,教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设计提问技巧,实现教学目的
  
  1.提问问题要灵活、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是兴趣之首。新颖奇特的问题,能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平淡无奇的提问,使学生有“老调重弹”之感,兴趣索然。如在讲“中间商和中间商的选择”这一节时,如提问“选择中间商应考虑哪些条件?”这样的提问平淡无奇,不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和疑问。但若改为“假如你是一个制造商,你会选择怎样的商人为你销售商品?”这样的问题新颖奇特,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和兴奋度,因而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2.提问要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并且层次分明,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找到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太简单的提问,对学生没有启发性,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太难的提问,使学生有高深莫测之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由表及里,层次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掌握此理论。如在讲“商品策略”时,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树立商品的整体概念?”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此题,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提问——(1)有实际效用的商品就能卖得出去吗?(2)为什么相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3)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就能扩大销售吗?……明确了上面几个问题之后,学生就逐步懂得有实际效用的商品如造型或包装不好,也卖不出去;相同的商品因质量、品牌、包装等不同而有不同的价格;质次价高的商品,服务再好也卖不出去。顾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要满足顾客需求,仅仅提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够的,而要树立商品的整体概念—即核心商品(商品的实际效用和利益)、形式商品(商品的造型、质量、商标、包装)、附加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附加价值和服务,如安装、调试、维修、技术传授等),这样,才能全面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物质的和精神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要),企业才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把握时机性
  
  提问应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漫无目的提问是徒劳的,无意义的。因而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科学艺术地设计不同类型的提问。同时,提问还要把握时机,孔夫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才提问。如在讲“最佳进货批量”时,我通过分析说明,在进货总量为一定的条件下,如果每次进货批量大,进货次数就少,因而进货费用就低,但因进货批量大储存量就高,因而储存费也高;如果每次进货量少,储存费就低,但因进货次数多,因而进货费用就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问题提出来了,学生虽然知道就要求出最佳进货批量,但如何求解,难以准确回答。这时,我告诉学生:当储存总费用=进货总费用时,总费用最低,是进货的最佳批量。根据这个条件,带领学生推导出最佳进货批量的经济模型,再通过举例,问题得以解决,又加深了印象。
  
  四、选准提问对象,做到因人提问
  
  对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内容较难、较深的问题,激励他们深入钻研,使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对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则宜提些他们经过思考能回答出的问题,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再逐步加大提问的难度。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一般应先提出问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要求大家都考虑,然后通过学生举手点名提问。这样面向全体,发挥了提问的作用,有利于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如果先叫起学生,然后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一是使被叫起的学生心理紧张,不知老师要问什么,二是使其他学生心理会突然放松,不会再去积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处于消极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于全班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方法技巧各不相同,但总的要求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通过提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