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拓展的机制

作者:刘 松




  在美术教学方面,近来有不少科学家和教育家指出,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审美实践的活动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美术课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创造性思维在科学上主要是逻辑推理,美术上是直觉感受。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贝京在《艺术与科学》这本书里列举了许多热爱艺术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人在科学上的创造性灵感,就经常受到形象思维的启发。艺术思维“甚至还介入科学创作的过程本身”。1995年10月,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美术家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的“科学与艺术的研讨展示会”上也充分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健康的人格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应当鼓励和启发学生在扩大知识面,把知识迁移到实践性课业的创作设计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创造性地思维。
  
  一、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是事物的两个侧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正向思维也称常规思维即逻辑思维,人们比较习惯于这种思维,而不注意反向思维。反向是突破常规的观念,用和一般想法相对立的思路对事物进行超越和反思。在某些情况下反向思维能够取得奇特的创造效果。
  如新编美术课本在不同的课别里,对中外美术家作品介绍最多的是毕加索的作品,共有六幅。学生对其中两幅《格尼卡》《哭泣的女人》和《梦》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不太理解的,觉得怪异和荒诞,很想知道这位艺术大师为何要这样画。这时教师就可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先拿出几张写实人物肖像画,告诉学生:写实主义绘画只有一个视点,只能表现人物的一个正面或一个侧面,是稳定静态的形象。而毕加索一生从不停止探索与追求,为了创立自己新的绘画风格,对以往的绘画形式极大不满和否定。后来可以说是应用了反向思维的方法,把人物的正面和侧面的体积感、空间感打破,分解成几何切面,使它们重叠,统统放到一个平面上来,产生了我们在“同时”能看到从许多不同视点才能看到的形象,即多视点,具有“动感”的形象,创造了世界上极有影响的立体分解派绘画。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初步了解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造思维形式。
  介绍雕塑作品时,也可以结合最新的艺术信息告诉同学,现在美国已有人用反向思维的方法,创造出一种“动艺”,给城市中静止不动的雕塑赋予了活力,让它们能够随自然风的吹拂款款摆动,变换着不同的形态。钱学森教授称之为“灵象”艺术。
  
  二、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纵向思维也称历时性思维,是侧重于将事物发展中的不同时期加以比较,以了解其发展历史,分析现状,探索未来。横向思维也称同时性思维,是把事物发展中某时期的不同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在研究其“共性”的基础上,把握符合现代社会的“个性”特征。这两种思维形式属于比较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比较鉴别,分析探讨,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设计中的基本形态》和《图案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先讲明图案结构的基本规律,出示有代表性的范围,对图案发展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传统的图案设计大多囿于“写生——变化”的概念里,其设计的艺术形式显得单调、陈旧、缺乏生气。
  现代图案提供时代感,以“打散构成”的方法,把图案素材元素化,然后打散分解,再重新组合,形成全新的抽象形式的图案,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图案设计转向抽象化美感,已是必然流行的趋势。
  教师在指导学生对图案设计的自身纵向比较的同时,也可把我国图案设计夸张、变形的一些艺术形式与国外现代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的艺术形式横向比较,从渐变、光效应、变异、肌理等构成形式中点、线、面、体的抽象组合之美,吸取精华,开拓设计思路。
  在讲授《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课时,则要重点阐述张大千、刘海粟、林风眠等我国老一辈著名画家在对传统绘画纵向思维、锐意创新的同时,面向西方各流派艺术横向移植,导入外源基因,进行有机的碰撞,或泼墨泼彩,使具象与抽象互为交融;或将西方古典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原则加以综合;或引野兽派的强烈色彩于中国山水画中;或选择塞尚之后的近代传统同中国艺术形式结合嬗变,创造出既有传统国画神韵(共性),又各具现代艺术风格(个性)的现代中国画。
  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从艺术大师的身上得到了启示,提高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加深了对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理性认识。其实,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就像我们人脑中纵横的两条数轴,只要教师循循诱导,学生勇于求索,就能找到闪光的坐标点。
  
  三、多向思维与侧向思维
  
  多向思维也称多路思维,是侧重于事物自身领域的研究。其思维方式不是定点深入,一条道走到黑而是注意设计意念在量上的发展。按事物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一路一路地思考比较,优选出理想、完善的新构思。侧向思维也称旁通思维,则是不同领域之间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意识地变换视线,扩大视野,由此及彼,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中取得启示和灵感,从而产生全新的设想。
  多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意识,组织学生在课业训练时,把这两种思维方式应用到积极的创造行为中去。例如上《标志设计》这课时,第一节课教师先结合直观的范图,使学生了解标志作为一种视觉识别符号,犹如语言,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它的艺术特色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如政治、文化体育性标志,经济科学性和商业性标志,公共服务性标志等等,并且各有不同的设计特点。第二节课堂重点就是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设计标志。教师应先根据课本讲解标志设计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然后学生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表达的信息。鼓励学生多画不同表现手法的草图,反复思考,寻找简炼美观、主题明确、不与别人标志重复的形象。发现学生有较独特的创意作业,那怕只是雏形,也可以向人家展示,并加以分析,以便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激励创作热情。
  侧向思维在创造性的实践应用中是很广泛的。据说充气自行车就是一位苏格兰医生有一天在花园给花浇水时,手里感到胶水管的弹性,于是产生了“灵感”。在我们美术教材中这方面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建筑艺术欣赏课中所举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新颖的屋顶造型,设计者丹麦建筑师伍重是借鉴于风帆和贝壳的形式加以创造,和大海环境相映成辉。美国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室则是根据大鹏展翅,飞鸟翔空的形象,建造出独特的机楼外型,是世界不少出色别致的候机室中最负盛名和最受旅客赞赏的设计。而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具有现代形式感的设计,据说贝聿铭的灵感来自“青竹节节高”的中国民间谚语。在服装设计方面,胡小平设计的一套以中国旗袍和民间斗笠为原型而创出新意的时装。据资料所知,她设计的这套时装就是巧妙地运用了侧向思维,把我国西北地区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主题装饰内容,与现代流行款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呈现一种全新的艺术特色,在巴黎第五届国际青年时装大赛中荣获了“国家奖”。
  总之,以上所举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全方位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意识,其思维方式先行扩散展开,然后再收敛集中,既有各自的独立结构又有相互间的交叉效应。学生要具备这种创造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观察与记忆能力的提高,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健全个性的心理品质。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首先要有整体观念,统筹规划,明确教学目的,熟悉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要灵活得当,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导向,切不可呆板、教条。界定了框框,必然束缚学生思维的驰骋和个性才能的发挥。其次,教师讲课引用实例时,要注意新颖性的科学性,不能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和鲜明的借鉴。最后在指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创造性课业时,特别要强调“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对较好的创意,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的鼓励,使它逐渐增升与成熟;同时也要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防止学生模仿抄袭和不求深入的“惰性”,或者一味追求猎奇,以怪为“新”,陷入了思维的误区。
  只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使用于物质世界,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产生出价值。所以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成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我们美术科的教学改革,应该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敏睿自信、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氛围中得到实践的印证,使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得到充分的拓展。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