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
作者:白玛瑞 刘志毅
一、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
体育文化素养一词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创造的新词汇。但“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素养”等词汇可以说是始终贯穿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体育基础知识;其次,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此外,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体育不仅仅是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升学、达标问题,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不可缺少的载体。当然,建立体育文化认识体系,还包括诸如体育保健知识、运动心理知识、科学锻炼知识等方面。这种由“点”到“线”形成“面”的认知体系的构建,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宣传专栏等辅助手段来加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教学进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育知识,使学生的体育文化认知体系全面稳定。
二、强化体育意识,激发参与体育的原动力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采取个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获得了知识技能。目前,就学生整体而言,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如初中升学考试,体育要加试算分,于是对于考试的几项运动被动地参与。但是对于其它运动项目不屑一顾。有些文化成绩好、体育差的学生更是怕苦、怕累、怕炼,片面地认为只要在文化成绩方面争到分,锻炼与否无所谓,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的了解,造成认识上的偏颇。二是应付老师,缺乏积极性。主要表现在课堂分组练习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教学内容。在体育活动课中,有的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沉浸在文化学习中,结果造成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下降,进而影响学习成绩。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情绪,善于引发、维持。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这是现代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教学实践证明:发挥了情绪的功能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说:“情绪调节着学生的态度和积极性,情绪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散漫、不满足、压抑。”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良好的教态、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情境创设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2.加强体育教学,挖掘学生运动潜力。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如在铅球教学中,由于铅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但训练过程枯燥无味的运动项目。首先在室内进行教学,利用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制作投影片,使学生对其运动建立动作表象,同时讲解铅球技术组成的每一阶段的动作要领。然后,再到室外进行身体练习。通过教学尝试,这一教学方式不但缩短教学进程,而且教学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在运动能力。
3.利用竞赛方式,鼓励多数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是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最具活力的手段,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如在冬季体育教学中,进行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的拔河比赛教学,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和观看比赛过程中,增添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动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运动中练就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强身健体,并形成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运动技能是技能的一种形式,它是由通过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来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所构成的一定动作方式,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某种运动技能的形成。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运动技能的教学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而言,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对运动技能的基础教学和训练不够重视,造成学生的运动伤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提高运动技能的自信心。针对这此问题,我大大加强了基础教学和基础训练的力度。比如篮球,它是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首先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强调控球技术练习,步法的训练,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同时,结合基本战术的教学比赛,使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篮球的基本运动技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如,在双杠教学中,首先要进行一些辅助练习,即发展上肢力量这一素质练习,然后再进行双杠内容的教学,若支撑双杠的力量都没有,还何谈双杠练习,故基础教学和基础训练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这一环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技术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减少运动伤害,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四、发掘体育个性,注意扬长避短
体育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依赖于体育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体育个性的发掘和培养已成为体育教学追求和探索的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学中,那就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的先天条件造成了被教个体的各种差异。比如,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根据其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应以培养兴趣为主,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借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对于入校时间长的学生应加强其良好的体育锻练习惯的培养,使体育锻炼成为主动的、终身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习惯;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更好的根据他们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区别对待,加以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的身体优势;对由于先天的素质造成的个性差异,应注意培养其特长,挖掘其潜能,弥补其不足,使之向特长鲜明、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这样,随着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将极大的带动整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五、培养体育道德,坚持“道德”第一
体育道德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道德规范。优良的体育道德将极大地促进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恶劣的体育道德作风将极大地伤害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如臭名昭著的英国足球流氓,屡禁不止的兴奋剂丑闻?熏学校里也时有发生强占场地现象?熏在身体接触密切的运动项目中,如足球、篮球有意识地恶意报复性伤害等。这些都极大地困扰着体育运动,危害着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虽然这些恶劣的行为对于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来说是个别现象,但他们所造成的危害绝不能低估。如每学期的运动会或小型竞赛,学生们都表现为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但也不乏少数同学为了取得成绩做出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在肯定其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指出其错误的行为只会给集体带来耻辱,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这不仅是体育运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但只有体育知识,没有运动技能和技术,也只是一个夸夸其谈之徒;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只有运动技能和技术,缺乏体育道德作灵魂,也不过是增加了几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汉而己;而没有体育意识作动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则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所谓的远大目标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需要注重全面提高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