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培养感恩的心
作者:陈荣华
感恩,是人的道德素质中的基础素质;感恩,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的原始情感。它是合格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和情感。我国青少年的公民教育正在实践中探索前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感恩教育应作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必修课。
一、知恩图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具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感恩本来是人类共有的原始意识,中华民族特别注重把这种意识升华为尽孝于父母,尽忠于社稷,尽善于自身。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恩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军事家叫韩信,年轻的时候不得志,贫苦得连饭也吃不上,只好到一个亭长家里蹭饭吃,可亭长的妻子总给他脸色看。他心里难受,走到江边,一位帮人洗衣服的大妈同情他,把自己带的饭给他吃,让他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后来,韩信在楚汉相争中帮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大汉政权,他也当上了楚王,衣锦还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位大妈,给予很大的回报。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不管他的功过是非如何,就报恩这一点来看,是很值得称道的,因为这样做符合人们有恩施回,有仇思报的心理趋向。
在中国人的传统熟语中有关感恩的很多,如“小鸦尚知反哺义,小羊常怀跪乳恩”、“知恩图报,贤者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这些熟语,相传了不知多少代,家喻户晓,潜入人心,自然成为做人的规范与准则。
有趣的是,我国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少就是感恩之作。诸葛亮在帮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之后,又辅助刘禅治理国家,并一心想平定天下,统一中国,复兴汉室。曾几度北伐,写过几次《出师表》。其中两篇最为有名,前篇深情地叙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知遇之恩,“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三顾臣以草庐之间,咨臣以当世之事,臣不胜受恩感激。”正是为了“报先帝”与“忠陛下”,诸葛亮抱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数次领军出山,尽管最终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为结,但这种知恩图报,忠心耿耿的情怀却流芳千古,激励后人。
与诸葛亮同时代的李密,在从政上没有多大建树,却因为一篇感人肺腑的《陈情表》载入史册。李密自幼父亡母嫁,祖母抚养,后来朝廷招他出仕,他写此文拒绝。其情之深,其言之切,成为回报亲人,放弃个人前程的名篇佳作。
二、学会感恩——古今中外的永恒课题
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在感恩这一点上尤其如此。
以色列就非常重视感恩教育,在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中写着这样一个案例: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的杀害。以此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不要忘记中国人民的大恩大德,并且永远与中国人民保持亲善友好关系。犹太民族为什么历经劫难仍然傲然于世,这要归功于它的民族凝聚力。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恩怨分明的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他们的感恩教育深入民心,其人民时刻牢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文汇报》2005年8月25日载文《莱克教授》:美国休斯顿大学小提琴教授莱克女士是犹太裔,自1980年在上海成功地举行了为期三周的访问演出及讲课之后,就开始不停地担保中国学生到美国跟她学琴。她不仅在学校拼命帮中国学生争取全额奖学金,而且还自掏腰包付他们生活费。为了更好地安顿这些来美国学琴的中国学生,老太太还把父母留给她的一部分遗产捐献出来,给中国学生做奖学金。莱克教授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学校一些人的不满,学校的头儿们对老太太的做法也极有意见,数落她对中国人太偏心。可当中国学生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老太太哽咽着告诉他们:“二战时候,德国纳粹残酷迫害犹太人,把许多人关进了集中营。我们满世界地东藏西躲,四处逃难,可是很多国家都拒绝收留我们,真是无路可走啊!那个时候,我们冒死从欧洲逃难到了中国上海,结果是你们接纳了我们,上海成了我们的‘诺亚方舟’?熏才使我们很多人活了下来。想到你们的父辈对我们所做的,我真想为你们也做点事,尽自己一点儿心。别人怎样评价我议论我都可以,但我认准的事是不会放弃的。”犹太老人矢志不渝的感恩故事,是我们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极好教材。
其实,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恩惠,党和国家对我们有关怀之恩,学校和老师对我们有教导之恩,他人对我们有帮助之恩……在诸多的恩惠中,让人感受最直接、最深切、最强烈的,当首推父母的养育之恩。指导孩子学会感恩,可以从感恩父母开始,进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乃至整个人类。
三、感恩教育——缺失之后的重新审视
上海市教委根据大量调研发现,现在大多数在校生是独生子女,现代独生子女有很多优点不能否认,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据此,尤有必要让他们学会感恩。为此,上海市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的内容。这一有利于培养孩子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举措是值得赞许和推广的。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许多孩子根本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为何物。饭桌上,母亲端出精心烹制的菜肴,孩子却挑三拣四,抱怨不停;商店里,花父母的血汗钱买奢侈品,孩子心安理得,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学校里,老师苦苦劝导,学生却我行我素,对老师的劳动不屑一顾,甚至顶撞老师……有的孩子向父母索取钱财无度,常因一点小小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向父母使性子;有的大学本科生四年在校的花费约在十万元左右,靠的全是父母的辛勤劳作、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有的家长还不惜举债供孩子上大学。然而,不少孩子并不知理解、心疼父母,生活消费大手大脚,据报载,有的孩子一次生日宴请就花掉2000多元,竟然说这也是智力投资。他们中追求高档名牌电脑、手机、服饰者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这些情况的发生,都说明了我们的感恩教育出现了不应有的缺失。一方面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容易导致人们情感的枯竭;另一方面是这些年来,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分数和升学率,传统美德教育和德育严重弱化,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学生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成为稀缺,再加上父母的过分溺爱或放纵等,致使不少学生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感恩文化,培养感恩意识,以感恩教育作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必修课,对促进学生的精神自强,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1.把感恩纳入教学内容
近日,我欣喜地从《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7日第二版看到:江西省定南县已经把感恩纳入教学内容,他们设立了“感恩德育课”,编印了“感恩教育读本”校本课程,规定每周一堂团队活动课为“感恩课”,由班主任担任“感恩课”辅导员。《定南感恩教育课程化操作模式的研究和推广》科研课题,被中央教科所列入“2006年全国学校德育课题研究”的重点研究课题。定南县的作法,对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疑会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