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杨红萍




  弘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的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过程,探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策略,并进行实验研究。
  
  一、数学认知发展过程及其一般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发展过程,是新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相应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过程。曹才翰教授把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我们参照曹教授的三个阶段,并依据数学认知结构理论、心理学、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相关研究把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操作阶段和输出阶段,如图1所示。
  
  输入阶段,即激活原有数学认知结构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入与学生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兴趣,激起学生主体参与的欲望,激活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相互作用阶段,即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阶段。进入学习情境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学习内容通过同化与顺应发生作用,认知结构发展便进入相互阶段。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同化与顺应,以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操作阶段,即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阶段。该阶段是在第一阶段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合作交流、练习等活动初步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输出阶段,即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评,指导学生反思、小结,目的在于使刚形成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变得完善,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主体性内涵的界定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指主体在活动中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并具有这种能力。自主性在思想观念上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决、自强等自我意识,包括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自主性也称为自我完善性,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
  能动性是指主体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地对客体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分析和推断,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学校的学生来说,能动性不仅体现在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也体现在对学习的适应性。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创造性是指主体在活动中具有突破、革新、进步、超越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独特新颖,而且表现在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
  
  三、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及其模式
  
  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的定义
  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是在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教学。
  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模式(三维度四步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根据以上理论与数学认知结构发展过程特点,我们构建了以下三维度四步骤的教学模式。三维度是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与认知结构发展:四步骤是指设、启、导、评。如图2所示。
  
  
  四、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策略
  
  1.输入阶段的主体性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引导主体参与,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根据产生认知结构发展现状,通过创设悬念,新异、幽默、疑虑、优美、愤悱等方法创没良好的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主体自主参与,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该阶段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相互作用阶段的主体性教学策略
  ——激活问题,完成同化顺应,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创没问题情境以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知识结构发生相互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激活问题,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信息交流,进行分析、思考、选择、发现、重组,完成同化与顺应,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该阶段突出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3.操作阶段的主体性教学策略
  ——指导合作,激励交流,形成认知结构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培养学生进行发现、创造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洞察数学理论的本质,领会数学思想的精髓,体会数学的真谛,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该阶段突出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4.输出阶段的主体性教学策略
  ——教师评价,反思小结,完善认知结构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越强、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学习的保持与迁移。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荷兰的弗莱登塔力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教师通过讲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主体进行反思,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整体性强、概括程度高的良好的认知结构。该阶段是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综合体现,也就是主体性的体现。
  
  五、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策略实验探索
  
  为了验证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在中学进行了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为期一学年。并对实验班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情况进行了前后两次“数学学习主体性调查问卷”的调查,还进行了数学能力、数学兴趣态度与数学考试成绩前后测试比较。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实施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以上结论也充分说明了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主体教学策略在理论上、实践上的合理性、实效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等.数学教育学概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2]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张庆林.元认知与主体性教育.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
  [4] 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