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从学校管理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

作者:张连云




  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新课改和其他各种挑战,工作压力大,需求高,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势必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公布的结果是: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构成心理疾病。学者刘晓明(2003年)等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760名东北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常模:3.45%的教师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是强迫症状(7.11%)、人际敏感(6.58%)、躯体化(6.05%)、抑郁(5.68%)和焦虑(4.47%)[1]。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会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一是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使教师出现早衰现象;二是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会直接削弱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质量,减少对学生的赞扬以及师生互动,降低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2]。三是导致师源性心理伤害。师源性心理伤害即因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出现对学生打骂、体罚,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并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改善和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下面从学校管理方面探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
  第一,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为中小学教师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气氛
  研究表明,教师在民主友善的领导气氛中,容易发挥积极性;反之在专制气氛下容易产生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中小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主体队伍,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相对较浓,因此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率先实行广泛而真实的民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学校领导要树立民主平等观念,多一点人情味,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人际安全感,既欣赏自己,又悦纳别人,使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发展。
  中小学校应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注重感情投资,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使中小学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都有获得工作成功的可能,从而有效地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彻底消除一面推行素质教育一面保留应试评估体系的矛盾现象,把广大中小学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合理安排工作量,减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他们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和积极性。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调动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在处理教师违反校纪校规问题上,既要按“法”办事,又要以“情”感人,使教师口服心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第二,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身心放松。
  学校要重视发展教师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引导和组织教师开展联欢会、舞会等文化体育活动和假日旅游、参观活动,改变教室、办公室、卧室“三点一线”的工作生活模式,让教师放松紧张情绪,在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释放紧张的压力和增强心理张力。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又增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短期疗养,疗养地丰富的自然疗养因子可预防或治疗教师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一些症状,愉悦教师心情,改善教师高负荷工作状态下的心理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教师的身心得到调节,既促进了健康,又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三,学校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师资培训和职业指导,满足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需要,缓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
  在新的形势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课程和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日趋变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上职业竞争的加剧,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不少心理压力。如教师要评定职称,需要学历合格,需要外语合格,需要计算机技能合格,需要普通话达标,现在又要求发表两篇文章了——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释放来自这些方面的心理压力,学校管理者要创造条件让中小学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和进修,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教师“充电”和“加油”,使他们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推行的“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刚出校门、初次任教的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以减轻他们在过渡阶段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孤独感。英国推行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主要对获得合格教师资格(QTS)且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进行为期3个月(可以不连续,但要在5年内完成)的新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和专业成长计划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可见,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和新教师的入门指导,在发达国家是很普遍的事情,这是保证教师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做法,给新老师提供一定的职业指导,给老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
  第四,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家庭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帮助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大多数教师都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部分家庭或许正面临着子女上学就业、爱人下岗失业以及父母年老体弱需要照顾等实际困难,如果能给予一些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帮助,会使教师心存感激而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五,学校组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
  学校通过请高校心理学专家开办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得到了普及,给中小学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心理问题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可以开设“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等课程,根据学习情况颁发《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合格证书》。为了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学校可以建立与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挂钩机制。凡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合格证书》的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在同等条件下可予以优先。
  第六,学校要通过对相关制度措施的调整,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机制
  学校要组织心理专家和机构,运用心理病理学的初级、次级、三级预防手段,检查和测试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启动和实施“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开通“教师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卫生沙龙”。开设相关心理学讲座,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引导教师换个角色看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对已有的不合理的甚至极端的信念自我辨析,减轻情绪的困扰。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努力塑造具有豁达开放的胸襟、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健全人格的现代师表形象。
  建立中小学教师心理档案,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心理档案包括中小学教师的综合资料、心理测评资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学校要定期评估本校教师整体的心理状态,找出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和引导,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使其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心理咨询室要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中小学教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或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内容一般包括:合理认知训练、时间管理训练、减压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班级管理训练、精神恢复指导等[2]。
  合理认知训练: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识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心理训练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扭曲的认识,帮助教师们找出他们头脑中不现实的、不合理的错误,扭曲的观念,并帮助建立较为现实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
  时间管理训练:沉重的工作负担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时间管理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安排时间,消除浪费时间的现象。时间管理的步骤包括:时间分析、目标设定、按优先顺序排列目标、授权和行动。
  减压训练:放松可以很好地减压,减压训练也即放松训练。进行放松训练,并教给他们怎样得到所希望的放松反应,这对于消除倦怠很有帮助。
  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教师们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沟通技巧。如:教师的有效课堂行为;反映性静听;冲突解决;倾听等。
  班级管理训练:给那些被学生问题长期困扰的教师提供班级管理技能方面的帮助,也是非常必要的,可缓解他们的倦怠情绪。
  精神恢复指导:精神恢复是抵抗压力、抵御倦怠的重要方式。精神恢复包括以下形式:冥想、阅读、听音乐或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等。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 刘晓明等编.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