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缄默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作者:何向阳 祁玉娟




  一、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大家逐步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在教师专业化教育中和专业培训上不断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虽然我们认识到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是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集中在显性知识上
  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的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内容组成,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应包含这些内容。在信息素养的组成中信息知识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也可以利用语言进行传授和推理反思。而信息意识是一种隐性知识,信息伦理道德与信息能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结合,隐性知识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通过传统的学习方式获得。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虽然在主观上我们强调了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客观上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者学习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将信息素养教育变成一种技术素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学习为主,难以发展教师的信息意识,阻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因知识视阈的不同将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集中到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和教师的主观努力上,却不能厘清问题的本质,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2.未认识到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特殊性
  在进行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也影响了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作为信息社会个体文化素质的需要,更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要想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当前不少教师的视阈往往被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的范围,通常将搞好本职工作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心理;教师的年龄和学科背景差异大,在统一上课时难以全面照顾,教学效果受到限制;教师在学习时难以将自己的角色从已经习惯了的教师角色转化为学生角色,对教学过程容易产生抵触,以证书(经历)而不是收获作为自己的目标;受教师知识视阈的局限,缺少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很少有机会获得示范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做到形似而神非。但是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影响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进而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二、缄默知识:知识新视阈
  
  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也被翻译成默会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从概念关系上看,缄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就功能来说,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构成了人们认识和实践行为的必要基础。缄默知识影响着显性知识的获得,无论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缄默知识总是存在着,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其次,由于缄默知识的不可言传性,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无法清晰表达的知识,所以它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以正规的方式进行传递,也不能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第三,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感官或直觉获得的,不同于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而获得的外显知识,不能通过理性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批判;另外,斯腾伯格提出缄默知识与实践智力高度相关,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指导人们如何对外界进行迅速而有效的反应。
  缄默知识理论提出来以后,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教育研究活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三、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从缄默知识的视阈来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注意教师的缄默知识的培养。由于缄默知识的特殊性,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1.承认缄默知识的存在
  缄默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非常复杂,斯腾伯格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中,为了让教师获得全面的信息素养知识,首先要认识到信息素养中不仅包含了显性知识,还包含了我们以前忽略了的缄默知识。由于缄默知识不能通过正规的方式进行授递,为了传授这些知识,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的方式,引进非正规的教学方式。其次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师原有的缄默知识可能会影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些缄默知识尽管从显性知识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是他们对教师的培训过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特别是他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缄默知识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获得,影响教师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
  
  2.缄默知识显性化
  哈耶克认为缄默知识的显性化是缄默知识获得的一个阶段。为了使缄默知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内隐学习的存在,更要进一步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实际上,从性质上而言,使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过程,在培训过程中,将教学过程从单线传播转变为双向交流,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真诚的、自由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不是固守着教材知识,而是努力开掘自己对教材知识或其所提出问题的理解。因此,正是在对话这种语言形式中,每一个人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伴随着他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在培训中,培训人员应努力帮助教师将那些难以说清的知识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概念、关系、图形等表征出来,并对它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检验。起初,这种表征是非常不能令人满意的,但是在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表征基础上,经过仔细地思考和反复地修正,就能够获得那种比较令人满意的表征,且比较完整或清晰地呈现教师的缄默知识。作为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培训人员首先要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包括自己对于教师、教学、课堂管理以及一些具体学科知识的缄默知识。其次,培训人员教师要帮助教师反思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特别是那些缄默的信息素养知识,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元认知的水平,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强调教师的实践教学
  缄默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个体的实践经验是它的主要来源。实践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实践是个体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教师的自主探索研究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实践者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的过程,是实践者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实践者认知结构重构的过程。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培训者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而不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模范型的操作,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形成信息能力,并最终完善教师的信息素养。只有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进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问题驱动和情境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调动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研究意识,是发展缄默知识,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观摩教学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阈,有利于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传播和运用。
  
  4.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学科教学
  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将信息素养整合于学科教学之中,是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形成的又一重要措施。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中去,从课程的准备、教学过程的事实到教学效果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密切结合教学,自觉地向学生进行信息意义、信息意识、信息功能、信息资源、信息技能等综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再生和信息的利用。这种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各科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必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郭秀艳.内隐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02):9-14.
  [4] 孙常华.教师信息素养的层次与内容.中国教育导刊,2004(08):7-9.
  [5] 周险峰,曹正善.教师发展的障碍:被局限的视阈.中国教育学刊,2004(03):6-8.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