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心理素质因素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郭 颖
一、学生主体性发展思想的提出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潜能、独立自由与创造性,因此,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与探讨是目前教育管理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到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学都非常注重对人的本质、个性、主体性、人的价值进行思考和讨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教育管理也要随之产生巨大的变革,学校必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人才预测学的角度出发,21世纪需要的是素质全面、特长突出、个性独立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适应力、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责任心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即人的主体性、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而当前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所欠缺的正是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压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创造,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思想的转变,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教育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引入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发挥心理辅导的独特教育功能,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举措,心理辅导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在具体实施时,应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发挥学生自我调适、自我保健为主。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内容和多种方法的心理辅导,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阻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使其更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1.优良的学校氛围是形成学生正确心理意识的前提。校园文化包括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包括了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优化校园文化心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校的隐性的和显性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进行。优良的学校氛围,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校风、班风和人际关系,充溢着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和谐气氛。校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感染、熏陶学生;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实在、具体的导向作用;而良好的师风,既包含着高尚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又包含着甘于奉献的人梯精神和热爱学生、转化学生的艰苦而富于艺术性的劳动。不少暂时后进的学生,就是在具有良好师风的老师寓严于爱的反复教导中,在情感共鸣、心灵碰撞的深层感应中弃旧从新的。
2.创立新型师生关系。随着教育情境的改变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等传统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充分注意营造团结、民主、友好、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共同的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与疏导。如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从而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单停留在一个方面,应多角度来开展,如学校教学、德育、学校管理、和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边心理互动的过程,也是与学生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知识的逻辑序列,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把学生当成独特的人来因材施教,把学生当成能动的人来启发,要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活动改变为全面的心理活动,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的认知、情感、意向及自我意识的综合活动过程,尤其要重视自我意识在个人心理活动中的调控作用,改变那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强化心理辅导机制。建立心理咨询室,从而科学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进不良的学习方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强化人际交往的技巧,帮助发现学生个人的专长和缺点等。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认识、自我愉悦和自我调控,并追求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首先,要教会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要使他们学会按自己的愿望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例如如果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则可能采取一些诸如散步、打球、骑自行车等来使自己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也可用词语或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或情感发生转向,以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其次,要让学生懂得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个体对自我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它集中体现了自我意识在塑造自我和处理主客体关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动员和自我控制等。
最后,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有些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小的性格,对于这一类学生,直接指出其缺点并让其改正是很难的,而应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努力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同时及时指出他们的缺点,逐步消除对教师的误会和隔膜,从而不断地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情谊,以激发他们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和积极面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避免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颢.浅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01(17).
[2] 谭春芳.师专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探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02).
[3] 彭明芳.试论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4] 闻素霞,李国庆.试析学校心理辅导中几个问题.安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01).
[5] 余敦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池州师专学报,2000(01).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