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对语文新教材鲁迅作品选编的思考

作者:刘桂娥




  鲁迅作品在历来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到底应该占多大的比重?哪些作品应该进入中学语文教材?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在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各种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也纷纷面世。新教材与过去大家熟悉的传统教材相比,在鲁迅作品选编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
  
  一、总体特点
  
  1.从数量上看,初中多于高中,总量有所减少。现行的七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量平均为6.57篇,与传统教材基本持平。其中人教版最多,录入8篇,语文版最少,为5篇,共涉及鲁迅作品15篇。高中六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量平均为3篇,明显少于传统教材。其中最多的是沪教版,为5篇,最少的是鲁教版和语文版,各有2篇。共涉及作品11篇。
  2.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但初、高中各有侧重。初中入选作品以散文为主(6篇),其次是小说(4篇),还有杂文、诗歌等。高中主要是选入鲁迅的小说(5篇)、杂文(4篇),散文较少(2篇)。
  3.从作品的内容风格上看,关注了学生的特点。初中入选作品多以反映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散文、小说为主,写人叙事,形象鲜明,情感真挚,如小说《社戏》、散文《雪》、《风筝》等。这些作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的特点,易为学生所接受。高中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择的篇目差异较大,但共同点是所选作品明显加强了思想深度,不管何种文体,都体现了鲁迅作品深刻、尖锐的风格,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学巨匠的创作艺术和他的“为人生”的创作目的。
  4.从新旧篇目比较看,传统经典作品仍受重视,但新入选作品涉及更多。如初中7个版本的教材中入选版本最多的作品依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6版本),《孔乙己》、《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5版本);新入选的作品有《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3版本),《自嘲》、《鲁迅自传》(2版本),《风波》、《自题小像》、《读书杂谈》(1版本)。高中涉及的11篇作品中,新入选的4篇:《非攻》、《白莽作<孩儿塔>序》、《铸剑》、《春末闲谈》,分别只有一个版本选入教材,其余都是传统篇目,但入选频率并不太高。其中《拿来主义》、《阿Q正传》最高,也只有3个版本录入。《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记念刘和珍君》各有两个版本录入,而《药》只有粤教版收入教材。
  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在对待鲁迅作品选编的问题上,同中有异。都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由鲁迅作品中充满趣味、易于接受的作品入手,让学生走近鲁迅、亲近鲁迅;然后再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创作,展现他作品中战斗性的一面,使学生对他肃然起敬。这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阶段性,又体现了连续性的特点。同时,不同版本选编的作品差异显著。各地在选编教材时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自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鲁迅作品,并力图打破传统,体现“新”的特点。尤其是高中教材,这一特点极为突出,体现了新课程开放性的特点。
  
  二、存在问题
  
  1.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偏少。高中教材的鲁迅作品平均是3篇,明显偏少。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的影响。从1997年开始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大讨论,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地位提出质疑,而这又直接引发了随后的对鲁迅作品的否定和批判。北大教授钱理群就认为鲁迅选文过于偏重论战性文章,并且所占份量太重了。也有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鲁迅作品大多是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剑拔弩张的渗着血的文字,认为鲁迅作品适用于中学教材的只是那类为数不多的,洋溢着生活情趣、富于温情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以及文学气息浓郁,饱含悲悯和关爱而又不难懂的小说,如《故乡》。这些争论直接影响了语文课程改革。
  但笔者认为,对于鲁迅作品,关键不在于选文多少,也不在作品是否有极强的战斗性,而在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师对作品的认识。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就在于他思想的敏锐、批判的深刻、语言的犀利和一针见血的讽刺。那些洋溢着生活情趣、富于温情的作品是很多作家都能写出来的,学习鲁迅的和学习别的作家没什么区别。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课文学习使他们变得思想深刻,学会思考社会和人生,这不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吗?选文越少,对鲁迅越陌生、越隔膜,越觉得鲁迅作品深奥难懂。越是只注重表现生活情趣的作品,越是不能从本质上接近鲁迅,那鲁迅和其他作家还有什么不同?鲁迅作品和其他人的作品又有什么区别呢?
  (2)对鲁迅的意识形态化,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隔膜。语文课堂上一说到鲁迅,我们总是说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并且大谈特谈他如何为解救民众呕心沥血,如何地具有战斗性,他的杂文如何地“像匕首、像投枪”,然后是一长串的作品集。鲁迅是如此高不可及,使学生在未读鲁迅之前对鲁迅已经产生了一种敬畏,好像站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位文学家,而只是一个战士——一个用文字战斗的人。
  不可否认鲁迅的历史功绩,但学语文毕竟不是学历史,学作家作品也不是学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把文学家当成政治家来解读,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和历史课,这是不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的。这种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使“鲁迅”这个名字在几乎每个识字的人中产生了可怕的威仪,使相当一部分人对鲁迅产生一种拒绝。有人据此提出学生不喜欢鲁迅,鲁迅作品应该少选,结果就是鲁迅作品少了,但不知是否学生学语文就有兴趣了呢?
  (3)程式化的解读方法使师生对鲁迅作品产生厌倦。这一点与对鲁迅的意识形态化是密切相关的。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我们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的经验思维,潜意识地让“鲁迅”与“批判”密不可分,想当然地把“鲁迅作品”与“战斗檄文”结为姻亲。所以说到孔乙己的悲惨经历就要批判封建的科举制度,讲到祥林嫂死因就要谈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会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压抑孩子天性……这种解读方法,不仅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而且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
  学生读不懂鲁迅,不是鲁迅故弄玄虚;学生不喜欢语文,也不是因为选择的鲁迅作品太多。删减鲁迅作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而改变教学的方式、运用多种解读方法、尊重学生感受才是问题的关键。
  2.一些经典名篇当选而未选。鲁迅创作丰富,可选择的作品很多。但有一些篇目是不应该排除在外的,例如《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记念刘和珍君》、《孔乙己》等。因为这些作品典型性的语言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经有教师对学生喜爱鲁迅小说的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是《阿Q正传》(74.8%)《狂人日记》(63.6%)《孔乙己》(56.4%)位列前三甲。但新高中语文教材却没有一个版本选择《狂人日记》,只有50%的版本选择了《阿Q正传》。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材选文求新。对语文教材选文多年不变人们怨言颇多,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教材选编越来越开放的条件下,教材求新、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成为广大教材编写者的追求目标。面对近年来对鲁迅作品选编的批评之声,重新选择新的篇目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其二是教材选文容量减小,造成难于取舍。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实践,课文数量少了,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多了,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因为开设选修课,必修教材的容量更是锐减,为了保证教材选文的新颖,只好牺牲传统的名篇。
  
  三、几点建议
  
  为了使中学生更多地了解鲁迅,更好地学习鲁迅作品,在教材选编和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适当减少初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数量,增加高中教材鲁迅作品的容量。因为高中生相对比较成熟,思想渐趋深刻,理解水平也有所提高,学习鲁迅作品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观察社会、了解人生、解剖自我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变得更深刻。
  2.选入一些写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先从别人的笔下了解鲁迅,走近鲁迅。如沪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安排了一个单元,其中包括鲁迅的一些作品和周海婴的《记忆中的父亲》、臧克家的《有的人》。鄂教版九年级下册一个单元的内容是“走近鲁迅”,选了鲁迅的《风波》、《鲁迅自传》和毛泽东的《论鲁迅》、臧克家的《有的人》,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中心是“走近鲁迅”。这些编排方式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3.结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接触更多的鲁迅作品。在教材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设置一些有关鲁迅的研究专题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作品和相关评论,在合作学习中达到对鲁迅的多元解读和多侧面了解,从而让学生走近鲁迅,亲近鲁迅。
  4.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对于喜欢鲁迅的学生来说,这是弥补教材不足的最好途径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畅游于鲁迅作品的海洋之中,尽情领略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不管是他的温情、悲悯,还是他的尖锐和深刻,都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