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外语课堂话语中的权势关系分析

作者:林新明




  一、课堂话语分析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一直是教学法和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性活动的过程。所谓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是指在课堂情境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形式及功能与在其他场景中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而课堂话语分析就是以话题为单位的话语结构分析,旨在研究教师及学生的对话在功能上是怎样推进教学活动向前发展的。
  由于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的不同认识,语言研究者开始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外语课堂的交际模式、动态规律以及学生参与交际的方式特征等问题。着重分析了教师话语作为语言输入所具有的种种特征,如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在语速、停顿、语调、重音以及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的调整,教师话语中的提问方式、交互调整特点及反馈方式,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师话语量的情况,发现不同教学模式中教师话语的不同特点,总结出了各种课堂话语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类型课堂话语体系。
  
  二、课堂会话中的权势关系分析
  
  1.课堂话语中的权势关系
  话语作为一种互动式的言语交际,是由交际双方共同参与并实施合作所产生的社会交往,也是谈话双方相互协调话语内容的交往过程,会话者根据语境的变化选择话语角色,并使话语同角色相适应。
  权势(power)是指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有明显的距离,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有权势。社会交往中的权势关系在语言中集中体现在语篇的语体上,反映在言语行为的实施和非言语行为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拥有的权势“是法律、社会赋予的,是教育教学规律决定的,教师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自己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其发展的一种力量”,教师对学生拥有奖惩权(reward power)、强迫权(coercive power)、专家权(expert power)、参照权(referent power)、合情合理权(legitimate power)等权利。在中国文化中,教师具有更大的参照权和合理权,其有更鲜明的榜样和权威形象。中国文化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是信仰的化身,知识的化身,也是权势的化身,反映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则直接影响课堂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势关系,反映在课堂话语权的把握、话轮的控制与分配、话语的礼貌级别和副语言的使用等方面。
  
  2.课堂话语权的把握
  课堂话语通常包括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教师话语可分为传输性(transactional)话语和交际性(interactional)话语。教师传输性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交际性语言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管理、指导课堂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教师话语在语言课堂上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又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来源。教学话语主导性的强弱,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
  研究表明,不管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话语在课堂上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在整个课堂话语交际结构中具有绝对控制力,他们可以控制话语的内容、进度,并通过打断对方、转换话题以及不断提问等来实施权势,学生则围绕着教师的指令或话语为中心进行互动交际性的课堂活动。从李悦娥(2002)总结的几种课堂话语结构中可以看出,无论哪种话语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和配合的。外语课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相互关联的一系列语言情景,随教学法向交际法的转变,要求重新正确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势,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发展的需要。能够正确把握教师权势的教师会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转变课堂管理方式,创造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平等对话交流、营造生动活泼、合作学习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需求和个性的转变,教师从教学的前台走向指导学习的导演后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发起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及整个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更加灵活性地控制课堂上的交际模式,不断调整控制方式和程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和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现有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努力提高他们语言输出的质量。
  
  2.话轮转换
  话轮转换(turn-taking)是指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课堂教学的话轮转换几乎完全由教师控制,教师的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就表现在教师对课堂的话语的分配和控制上,课堂话语的控制和分配也决定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可以主动实现话语转换,学生也可以寻求发言权来实现话语转换,学生在会话替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向反映出他们对课堂的参与度。
  教学方法的变革和课堂组织方式也会引起课堂话语分配的变化。Coulthard(1985)曾指出“传统的课堂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话语转换是非常固定有序的,学生基本上不会突破话语要求。但最近的课堂组织模式,比如说二人活动或集体活动,则试图打破这种固定不变的话语类型…”。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求他们根据教学法改革的最新趋势,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把握课堂中的权势,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兴奋点,合理分配课堂话轮,鼓励师生互动,寓教于乐。注重课堂输入语言的数量、方式和节奏,课堂话轮转换积极自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语言水平的提高。同时还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健康和良好的个性融于教学过程之中,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降低语言自我,做到师生情感交流畅通,降低学生因为教师的权势而造成的课堂交际的压力。
  
  3.故事、轶事和玩笑的把握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定量的故事、轶事和玩笑可以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增强教学效果,但故事、轶事和玩笑的导入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述。虽然故事、轶事和玩笑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品德的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但过量只会对教学造成损害,甚至会伤害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对教师来讲,故事、轶事和玩笑的设计应该将学生列入考虑范围之内,数量和内容应该恰到好处,巧妙地结合到各个教学环节,力求使其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到“闲话不闲”、“笑语有意”。
  
  4.课堂副语言的确定
  在中国文化中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角色已远远地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教师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包括外表、衣着、谈话方式、处事风格等)都无形之中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性格/情感形成都起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一般地讲,课堂属于正式场合,这要求教师的着装、肢体动作语言及与学生的身体接触等动作行为必须得体端庄,从而维护教师作为知识和行为的权威形象和更好地实现教师在课堂的权势。开放和夸张的动作可能会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如果照搬西方那种与中国文化不相符合的一些副语言动作,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不适应或难以接受,甚至被认为是破坏了教师的尊严。高一虹(2000)曾经实验用西方的较为随意的课堂副语言模式“榧子法”来进行课堂英语教学实验,结果却发现要么是让学生感觉教师“权威”得让人恐惧和厌恶,要么就是当她否定教师的权力化身而向学生下跪时,其常见的尊长形象顷刻间轰然倒下,她自己作为教师也被学生所否定。把握着课堂权势的教师就是要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及学习习惯,由此产生课堂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还应进行师生心理换位,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学习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结论
  
  课堂话语模式虽然随教学法的变革而变化,但就话语权势而言,依旧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减少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教师应充分了解课堂交际规律,应该认识到教师话语的运用方式在哪些情况下能够促进或是阻碍学生参与课堂的语言交际,教师话语在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教师话语会“剥夺”学生的学习机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积极互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