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探析英语交际中的模糊语言

作者:孙树芳




  模糊语言是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或指语言表达时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和本质属性,它不等同于语言的含糊性。英语语言形态丰富,内涵明确,不像表意的汉语那样富有浓重的含蓄性和模糊性。然而人们翻译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感到困难的同时,同样发现对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的理解,即使穷尽各种诠释也无法尽如人意。事实上,人们似乎更愿意将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放在不同场合加以引用,使原本模糊的句子在具体语篇或情景中发挥其语用潜力。
  
  一、模糊词语
  
  1.模糊词语定义
  “模糊性就是词语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语言的模糊性首先是与词语分不开的。那么词语为什么会有模糊性呢?
  首先,无限的世界万物需要命名,但人们的词汇量却十分有限。
  其次,从认知角度看,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因此模糊性也是应有之义。
  
  2.模糊词语功能
  (1)使交际话语简洁,保证沟通顺畅。模糊词语通常有较强的概括性。Dubois和Prade认为:“语言描写就其本质而言是模糊的,因为这种描写是复杂情况的概括性的描写。”这种概括性表现在语言数量少,对实施进行一定形式的概括。比如:
  I can't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because I have a dozen things to do.
  在这一句中,a dozen并不是精确的概念,而是模糊的概念,表示“很多”的意思。
  (2)模糊词语在交际中具有很强的委婉语功能。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可能冒犯他人的直率说法,这时人们往往通过泛化原则,把特定的(specific)语义给予模糊处理,使之一般化、笼统化、泛化(generalize),来充当人们的嫌恶或恐惧。比如,以下词通过词语的语义模糊(fuzzy euphemisms)来表达括号里的意思:senior(old),depart(die),homely(ugly),action(violence),needy(poor),antiques(second-hand fumiture),vehicle(missile)
  模糊词语的委婉功能不仅可以避免冒犯他人,有时还可以为自己不得不说的事作些掩饰。比如:
  A.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B.I'm over twenty.(二十多。)
  over twenty可理解为20~30岁之间,这表明说话者有意隐瞒她的准确年龄,从而使用这种模糊的表达形式。因为许多女人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而且over twenty比twenty nine听起来更年轻。
  
  二、模糊限制语
  
  1.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除了可以使用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概括性以及表意委婉的模糊词语来传递信息外,还可以应用一些本身没有实际意义的副词或插入语来削弱原句信息内容,表达出说话人的不确定语气。
  何自然在《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一文中对模糊限制语作了如下归纳:
  A.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a.程度变动语(如:sort of,somewhat,really,almost,quite,entirely,a little bit,some)
  b.范围变动语(如:approximately,essentially,about,something between x and y)
  B.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a.直接缓和语(如:I think,probably,as far as I can tell,seem,wonder hard to say)
  b.间接缓和语(如:according to her estimates,presumably,sb.says that…)
  他认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属于语义范畴,因为它可以就话题的真实程度和涉及范围对话题内容作出修正,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属于语用范畴,不影响话题的内容,只是说话者就话题内容作主观猜测或通过客观依据对话题作见解的评估。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模糊词语与模糊限制语的区别在于这些词本身是否有实在意义。基本上模糊词语应属于实词,而限制语多为虚词和一些插入语成分。
  
  2.人们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实现自我利益
  利用模糊限制语,既能直抒己见,又能顾及对方的面子。在交际中人们不可避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利奇礼貌原则中的“一致性原则”,当面临拒绝和否定时,人们应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观点上的不一致。这时直接缓和限制语就发挥出巨大的语用潜力。
  a.That doesn't look quite right to me,you know.Maybe you should try again.
  b.I'm afraid your last essay was not quite up to standard.
  c.——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
  ——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I'm afraid.
  这些句子用上了限制语后,使说话人听起来好像对自己要讲的命题没有把握,但实际上说话人的言下之意是很清楚的。这样,一方“没有把握”地巧妙地否定了另一方,说话人在实现“一致原则”的同时,也让听者感受到了“同情准则”(即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使交际双方有较大的灵活度来处理话语信息。比如,对一些无法肯定完全正确的信息内容,人们常用变动模糊限制语。请看下面的句子:
  在人们提出请求时,常用礼貌、客气的表达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这里“I was wondering”属于直接缓和限制语,这种问法使听话人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有助于双方对话与信息的进一步处理。还有一种间接缓和语常常是通过第三者间接提出话语信息,说话者在担当与不担当某一责任之间有选择余地,同时又能避免别人指责自己的话语不负责任。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间接缓和语,如英语中的It is reported that…,A local newspaper says…;汉语中的“根据专家预测……据不完全统计……”等说法。
  综上所述,模糊限制语具有使原话语信息内容模糊的功能,但这种模糊同时也使说话人显得态度诚恳,话语显得更可观,从而在信息传递中实现交际双方的自我利益。
  
  三、模糊表达句
  
  从前两类模糊词语和模糊限制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人们利用上述两种模糊语言主要传达一定信息内容,但Malinowski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并不总是为了获取某种信息,有些交际只以建立和保持社会接触为目的。比如,对于How are you?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等此类的交际问候语,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已经把它们看作是那种不要求获取一定知识信息的句子,因此常常做出一种模糊的回答“Fine”或者“Just go out”等等。笔者认为交际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有别于前两种模糊语言。前两者主要是从词的角度研究模糊语言,不同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传达的信息也常有微妙之处。而上面所列举的句子中尽管提问话语不同,回答也各异,但显然他们都表达同一个交际功能——问候。在这种情况下,明确的信息传达已经不重要了。
  除了问候方面可以使用模糊表达之外,我们还发现在邀请和承诺方面也可能存在模糊表达。比如中国人常有意无意地说:“常来往哦。”而对方很可能欣然答应:“好的,一定来。”但事实上,这种回答的肯定性反而显示出的模糊性,因为若是追究起来,这种邀请不提确切的时间和安排,其邀请的意义是很弱的。同样对于说“一定来的”人来讲,这件事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也可以无限期延长,乃至不实现。无独有偶,美国人也时常喜欢将“I'll be in touch with you”挂在嘴上,这也是一种模糊表达。严格来讲,这两个句子中的话语都不能算是实质性的许诺。John Seale认为,说话人说的许诺的话只有在一定条件满足后才能算是一种诺言。比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I'll take you to the cleaners tomorrow”,说这句话的人首先必须认为听者是想去cleaners的,否则讲出的这句话根本就不是许诺,而更像是一种威胁。因此,把上述英汉中的两种模糊邀请和承诺看作是一种告别寒暄似乎更为妥当。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后给予的评价有一些也属于模糊表达,其中最常见的“Good”,“Well done”,“You did a good job”等。尽管事实上后一个学生可能比前一学生做得更好或更差一些,但教师此时为了鼓励学生,也为了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他完全可以暂时忽略差异,而同样给学生模糊但肯定的评价。
  我们把模糊语言大致作了字、词、句方面的分类,其中,模糊词语主要是从词义角度来做考察的,模糊表达则侧重从一些固定表达来做探讨。但是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往往可能混合使用模糊语言,如I may invite the better students to my home sometimes。这里的better属于模糊词语,may和sometimes属于模糊限制语,而整个句子并非一种实质性承诺,因此属于模糊表达句。
  本文同时还对三类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了粗浅的分析,从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模糊语言在交际中尽管作用各有侧重,但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如:模糊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概括性和灵活性,因此,他常常使交际双方在实际交际中获得较大的回旋余地。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