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英文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特点及解决对策

作者:苏 琪




  一、基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上的“中式英语”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力主斗争,不断征服,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宇宙观。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汉民族以直觉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和英美民族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直觉思维的特点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直觉思维的结果是强调整体,忽视个体。相反,英美民族对外部事物的反映不是靠直觉感性的认识,而是依赖抽象理性的表述。英美民族思维方式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各自的文字、语言各具特色。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结构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明显的形合特征,名词有单复数、可数不可数之分,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过去分词等形式差别,形成多样的语法结构和灵活的语序结构;汉语是意合型语言,直觉型的思维方式使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注重结构和功能的投射和整合,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组词造句中完全依据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体现一种以语言功能契合不太注重形态或形式,不恪守某种以动词形态为主轴的形式。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写出的文章在句式和篇章结构上具有明显的汉语思维特点,于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语言形式即“中式英语”。
  
  二、“中式英语”的特点
  
  1.“中式英语”的句式结构特点
  不少中国学生受汉语思维束缚太重,写出的“中式英语”实际上是生硬的汉英拼凑,遣词造句常令西方人困惑不解。“中式英语”在句式上的典型特征是:
  (1)主客体不分
  西方人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泾渭分明。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如:It is my hope that...(我希望...)、It occurred to me that...(我想起...)等等。中国人的思维主客体浑融,汉语常以有生命名词做主语,语态呈隐含式,对主体和客体往往不加以区分。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把握不住以上特点,不善于用英语思维,就可能产生语用失误,句式单调乏味,搭配生硬松散,影响文章的畅达。
  (2)分句间缺乏必要的衔接
  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美人重理性,强调逻辑思维,过渡性词语成为必不可少的语言纽带。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思维重点不同,表现形式各异:西方人擅长形式逻辑,运用很多过渡手段。句式丝丝入扣。汉语不太注重形式逻辑,句式流放铺排。在英语写作时,如果局限于汉语思维,句式单调乏味,缺少连贯性,一连串的简单句或雷同的复合句与地道英语格格不入。例如:He speaks slowly,his voice is loud,everyone in the hall can hear clearly.句子的三个短句用逗号断开,看似融合,实际上结构松散,毫无生气,带有汉语思维痕迹。如果换用英语思维,以熟练的句式变换手法将原汉语简单句转化英语为复合句:He speaks slowly and his voice is so loud that it can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one in the hall.句子结构环环相扣,紧凑有力,自然流畅。
  2.“中式英语”的篇章特点
  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并不止于句子,它同样适用于大于句子单位的言语单位——语篇的组织结构。英语重形合,强调篇章结构的严谨,语篇的粘着性(cohesion)与连贯性(coherence)。英语的谋篇布局主要是以一个核心结构为中心,其他组成成分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这个核心结构,以形统神,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界,组合程式严谨规范,形成核心结构控制各种关系的层次结构语篇。汉语重意合,强调语篇的整体结构,讲究起承转合的完备性,注重对称平衡。“中式英语”在篇章上的典型特征是:
  (1)重点不突出
  主题句的运用使英语文章观点清晰,主题突出。好的段落具有同一性和连贯性,段落开头的主题句直截了当,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意思,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主题句明确,条理分明,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作者的文采依靠明晰的逻辑思路、犀利直落的分析得到充分展现。
  (2)篇章的衔接性差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的关系词丰富,善于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界定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句法功能多属外显性。而汉语的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中而突出的效果,句法功能呈隐形式,看上去似乎概念、判断、推理并不太严密。英语段落中的过渡词在句子间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是正确反映英美人思维必不可少的语言纽带。中国学生对英语篇章纽带表示各种承接转换的形式不熟悉,在汉语思维影响下写出的段落句子间缺少连贯与衔接。
  
  三、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努力克服母语思维干扰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中国学生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除了要打下牢固的语言知识基础之外,还要多了解西方文化,学会用英语思维,克服母语思维的干扰。那么,教师在指导英语写作时,帮助学生认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克服汉语的思维模式,主动用英语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英语思维模式。针对上文中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困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条教学经验。
  
  1.加强英语文化教学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把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纳入其中,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对写作的影响。在课堂上讲解精读课教材时,导入西方文化内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文化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并善于发现总结其特点。克服母语负迁移心理,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具体教学中应包括:让学生熟悉常用汉英词汇的文化内涵,多介绍英语中常用的谚语、俗语或警句。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多介绍一些地道的、常用的表达方式,以及东西方人在遣词造句上的不同,同时,让学生背诵一些常用的名言警句,使其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应用。文化教学可以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外语教学实际上包括了语言形式的教学和文化意义的教学。这种不断的积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沉淀,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运用自如。
  
  2.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
  要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克服母语干扰,大量的英语输入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缺乏英语语言环境,阅读是语言输入的最佳途径。阅读不仅能加深理解和积累知识,帮助拓展写作内容,使学生接触和熟悉英文的写作结构、上下文的呼应、内容的连贯等功能,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克服汉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好文章、范文。我们学汉语讲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英语也应这样,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都坚持让学生背诵部分课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和教学法专家克拉申(Krashen)总结性地提出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为:输入——过滤——吸收——组织——监控——输出。语言输入量越大,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能力就越强,最终英语写作能力就提高得越快。
  
  3.加强写作训练,熟悉各类写作文体的结构要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仅仅掌握了写作技巧,熟背了大量文章,不亲自动手实践还是不行。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写作练习量不足,练习内容和形式单一化。实际上,用来进行写作练习的题材很多,可采用先读后写,即先精读一篇文章,然后进行造句,扩展段落,续写,缩写练习,或者是写出概要、读后感等。也可以根据课文作仿写练习,在写作训练的初级阶段,根据课文结构、写作特点,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帮助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结构要领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日常训练中,可结合教学实际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写应用文:日记、书信、请假条、电话留言等。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课文文体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分别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看图作文等其他文体进行训练。实践证明通过针对性较强的写作训练,学生们在用英语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时,就不会觉得茫然、无话可说,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体现思维方式,了解“中式英语”的句式和篇章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渊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模式学习英语,从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提高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使语言表达更自然、更准确。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