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

作者:蒲国敏




  音乐欣赏教学是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音乐欣赏教学的功能而言,除了情感功能、教育功能以外,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育功能了。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能够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音乐欣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重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上已走入了误区,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语言替代型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音响又要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点告诉我们,音乐欣赏教学应当以听为主,教学中必须留时间给学生用心去听,同时也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有的教师却习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甚至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结果留给学生的只是完全不同于音乐的记忆。诚然,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它是用时间的流动来倾诉的,是非视觉性的,也是非语言的。它是通过各种音乐元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和声、复调等)的有机结合来塑造成音乐形象的,而这些都不是用语言能准确表达出来的,有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或很难言传。
  
  2.学术讲座型
  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但在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很难见到有这方面的功能。有的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比较高,专业知识也比较精深,在不知不觉中,把音乐课堂变成了自己卖弄知识、展现才华的场所,没有认真分析自己教学的对象,并为教学对象作考虑,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不少老师太追求课堂的完美,一味地分析结构、段落以及各种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作用,把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分割得支离破碎,让人听了心里总感觉是空荡荡的。当然,在作品的分析和讲解过程中,老师的基本功是体现出来了,可却苦了学生,因为音乐的美感和整体的艺术效果已是荡然无存。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3.利用音乐型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喜欢在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应当说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恰当地、合理地运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音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是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起到其积极的作用,相反,由于太注意表面的花架子,作秀成份太多,使音乐欣赏课变成了学生的技能展示课。表演的成份太多,让人看了不免产生滑稽之感。
  
  4.单一欣赏型
  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不是要求我们培养专门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非专业的音乐教育。无论上哪一类课,都应考虑到课堂的综合性,绝不可把某知识从音乐教育体系上独立出来。单一的欣赏课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这样的欣赏教学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被动参与的地位,无论是听觉还是思维,都处在极度被动中,长时间这样被动,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单一的欣赏课也不利于青少年音乐思维的全面发展,学生难以接受。
  因此,音乐欣赏课并不是简单的“我放一放,你听一听”,而应当是诸多方面有机地结合,应当让诸多因素在欣赏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结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乐曲都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音乐欣赏的目的主要不是以音乐欣赏为途径来教学音乐知识技能,不是让学生通晓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知识,也不是要学生熟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而是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音乐能有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并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就是说,音乐欣赏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了什么,而不是音乐作品表达了些什么,欣赏教学的目标指向的是学生,而不是音乐作品,在这里,音乐作品只是作为一种媒介被运用。教师要用精练的语言艺术启发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这种“有意味的情感形式”、意蕴,而不是音乐知识技能,不是趣闻轶事,不是符号翻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也才有可能感受体验音乐,真正地欣赏到音乐。
  
  二、注重课堂中的动静结合
  
  我们的很多音乐欣赏课,不是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静静地听音乐,就是教师过多地讲解,一味地让学生静静地、被动地听讲。整个教学过程过多地强调静,而忽视必要的动。因此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感觉音乐课枯燥、乏味。过多地让中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是违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关研究认为,具有一定音乐修养的成人,在欣赏时,可以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来设置期待和获取期待的满足,而缺少音乐经验的儿童只能更多地通过可见的外部操作来产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欣赏者试图从音乐中获得某种体验的期待是欣赏热情产生的原始动力,而期待的不断满足则是欣赏热情不断保持并增长的强化剂。因此,没有期待和期待的不断满足就不会有欣赏热情的激发、保持和增长,也就不会有真正主动和持久的欣赏行为。
  可见,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味地重教师讲解而轻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或一味地强调静而忽视必要的动,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是不科学的。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教师精讲解,让学生多体验,讲解的内容应集中于音乐作品本身而不是音乐作品之外;教学过程要注意静中有动,动静交融,要注意音乐欣赏活动与音乐表现活动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音乐作品中真正获得审美愉阅体验,达到审美育人目的。
  
  三、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我们现在进行的音乐欣赏教学,很多是一种主客体无交流的教学活动。主体,即我们的学生,客体,即我们欣赏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视听条件再好,我们可以强化认知,主体会受到一定的感受,但是主客体无法交流情感。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具体讲有师生交流欣赏教学和教师进行音乐创作自我欣赏两种形式。
  
  1.师生有交流欣赏教学
  主客体有交流欣赏教学是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部分内容由于教师的音乐技能比较全面,或某一方面比较强,教师在简介作品后先由自己演奏或演唱,这种面对面的教法能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音乐由于现场的情感交流,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音乐教师现场的演唱或演奏与学生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情感交流,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和亲切感,教师的情感投入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可见,主客体有交流欣赏教学是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形式。
  
  2.教师进行音乐创作的自我欣赏
  主体进行音乐创作的自我欣赏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音乐作品的产生是一度创作,演唱演奏是二度创作,音乐艺术丰富的创造,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无法体验的。情感丰富、音响和谐的音乐不但能使人精神亢奋,也会使脑血流量显著提高,增加供氧,有利于脑细胞对信息的传递与储藏。从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创造是审美教育的中心的理论来看,中学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很难有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因此,主体进行音乐创作的自我欣赏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了音乐的二度创作,体验了音乐审美活动必然产生的赏心悦耳的愉悦心理效应,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欣赏。显然,这种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会不断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为终身热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