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作者:徐春妹
一、原有课程缺陷分析
课程作为在一定教育目的的指导与规范下选择的教育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对教育目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陶行知认为:“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1]但是中国以往的课程都存在着许多的缺陷,限制了当今教育的发展。
1.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把课程简单地理解成知识,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只是获得一些死的知识,没有很好地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没有很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把课程学习作为考试的敲门砖。
2.教学内容落后。主要表现为教材的时代特点不明显,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没有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课程与生活的割裂导致教学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割裂开来,即使学生学习非常好,至多也只是学习了一些空疏无用的知识,仍不能明了生活之于课程的重要意义。
3.教学方式单一、僵化。目前几乎所有的小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亲身经历、注重实践、鼓励尝试和探索等方面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大部分的课程还只停留在常识加说教的模式。课程容易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对于新课改的必要性
1.在知识来源方面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惊人,固守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知识不仅来自于教科书、来源于老师,学生也通过体验生活,通过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自己的视野,这种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获得的知识,认识更深刻。
2.从实践能力方面看。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强调实践性,他曾说“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他的教学方法论充分地展现了教育之于实践的特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来体验知识、探究知识,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有用的知识本身,更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学到的是终身受益无穷的学习方法。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说明这个道理。当面临实际问题时,学生完全有能力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3.从创新能力方面看。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创造性,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创造教育。陶行知曾经说:“生活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扼要地说,一是提高生活水准,二是启发警惕性,三是培养创造力。”[3]培养创造力正是当前课改极力倡导的。生活是学生真真实实的生活,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相应的学习自由和一定的学习能力,会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问题的自觉探讨,这时的学习已不再是硬性的要求,或是为了考试升学谋高分,完全是出于一种对自己求知需要的满足。这会激发出他们头脑中更多的火花,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去探究。只有使教育紧密联系生活,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才能获得创新的基点。有了这一基点,学生才能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于生活实际,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激发其创新的灵感,享受创新的喜悦。
三、新课改如何贯彻陶行知生活教育
新课改下,学的环节、教的环节也需要树立生活教育观,作为教学工作者,树立生活教育观就成为急中之急。生活教育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围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可见,生活教育的理念也正是新课改所要实现的一种有别于以往教育的根本转变。具体应如何实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新课改应学习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想。陶行知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他“发古人之未发,明今日之未明”,在教育实践中开创性的建立了具有现代特色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等方面的主张。他指出:“生活教育是活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这就是说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我们推行的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陶行知一生行动的全轴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创立与之适应的生活教育,他赋予生活教育的使命,不仅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追求息息相通,更是新课改所应追求的境界。
2.新课改应学习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陶行知不赞成教师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陈腐的传统教学,在反对传统教学中创造性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教学法。“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把“做”放在了教学的中心,做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实际上是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我们当前课程改革中要转变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来教,不仅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例如在道德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更应该以自己的实际即“做”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做合一”还体现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地位,教师从单向灌输的作用转变为双向影响作用,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勤于动手,乐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新课改应学习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教科书建设思想。关于教科书,陶行知先生批评“中国的教科书是认字的书,读书的书罢了”。[4]认为中国的教科书没有把最好的文字吸收进去;认为中国的教科书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追求的兴趣。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说来,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提出自己编“活”的书,认为编书专家中有几位去接近小孩或当几年中小学教员等等思想。他这种教科书建设的思想在我们当今新课改中意义重大。
总之,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并已发展到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损害民族素质的情况下,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只有这样,中国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更加彻底,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小学课程概论》序.上海市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佚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2]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重庆:重庆民联书局.1946.
[3] 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
[4]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 胡国枢著.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8.
[6]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7] 王本余.简论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思想.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6).
[8] 周逸先.“教学做合一”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学科教育,2001(5).
[9] 杨春芳.新课改下重提生活教育.教学与管理,2004(11).
[10] 徐春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微.教育探索,2004(10).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