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从收藏本质解析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工作

作者:蔺丽英




  收藏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图书馆的一切目标、工作皆源于它的收藏。收藏之于图书馆如水之于海,没有水,海则非海;没有收藏,图书馆则不能称之为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的今天,两者的收藏本质各是什么?对其人力资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不可替代性上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一、传统图书馆的收藏本质
  
  1.传统图书馆的概念
  黄宗忠先生在《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将图书馆定义为“对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积聚、存贮、选择、控制、转化和传递、提供给一定社会读者使用的信息系统”。从这个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书馆的工作对象是“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这里所定义的图书馆,从现在来看,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即传统图书馆。原因在于“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与“信息、知识”不是等同的概念。
  表面上看,传统图书馆拥有着大量信息资源,其实是拥有大量的信息“载体”,人们在提及图书馆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有好多好多的书”。其实,即使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这些“载体”上的信息、知识。在人们的认识中,读书就等于利用信息、知识,将“书”与“知识”、“信息”等同来看。当时,鉴于技术手段的原因,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仅限于此。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收藏“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限制,它以“信息、知识”本身作为收藏、传递、加工、提供利用的对象,新技术的利用同时也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基于此,我们对于传统图书馆的认识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1)传统图书馆的收藏与利用的对象是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
  (2)在数字图书馆或其他形式的图书馆存在的今天和未来,传统图书馆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即不能简单的把它在时间意义上进行划分,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需要一个过程,决定其存在的是社会的需要,所以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
  (3)传统图书馆也不是从技术手段上划分的,单纯手工作业方式的图书馆属于传统图书馆,但有些使用计算机的图书馆也属于传统图书馆。因为计算机只是作为辅助的工具,所实现的计算机管理仅仅是对手工处理的模仿和翻版,如早期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便是以这种模式为基础的。
  
  2.传统图书馆的收藏
  通过以上对传统图书馆的定义可以看出,传统图书馆的收藏本质是信息的“载体”,也正是由于它收藏的是信息、知识的载体,是“物质”的,故此它的藏品类型多种多样,有图书、期刊等印刷型文献,缩微胶片、缩微胶卷、缩微卡片等缩微资料,电影、磁带等视听资料,磁盘等计算机可读的资料、照片等。
  
  二、从收藏本质解析传统图书馆工作
  
  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根据一定的方针任务、实现图书馆目标、完成图书馆任务的方式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整理、保藏、流通图书资料,为一定社会读者服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1.从收藏本质解析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传统图书馆的收藏本质是信息的“载体”,以文献收藏量(藏书量)的多少作为衡量图书馆规模的标准,且以收藏载体类型的多少作为衡量图书馆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由于入藏文献资料载体的体积随时间推移会不断增长,与图书馆收藏空间固定不变存在矛盾,所以,任何传统图书馆所收藏的信息、知识载体都是有限的。
  同时,因为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是“载体”,所以信息、知识的传递要通过“载体”的移动来实现,所以,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主要集中在信息载体的借阅等初级服务上。虽然有很多传统图书馆都设置了最能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信息咨询部,但只有少数具备较强文献、人力资本实力的传统图书馆能够提供真正有份量的信息咨询。
  再者,排除印刷型资料作为图书馆的传统收藏载体外,为有效管理新的其他载体类型,图书馆又不得不为其增设机构。因此,很多图书馆尤其是大中型图书馆为此浪费人力、物力,而结果有的并不理想,一些因为载体而增设的服务没有读者去使用,传统图书馆收藏的多种载体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藏品,一个个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2.从收藏本质解析传统图书馆的内务工作
  在传统图书馆中,其内务工作也都是围绕“载体”的加工、整理进行,核心技术工作只有分类、编目两种,其他的工作如流通、典藏、上架等,只要具有一般知识的人员稍加训练即可完成。所以,在人们的概念中,图书馆的工作无非是搬运图书文献资料,它的大部分工作实质上属于体力工作,其人力资本的不可替代性较低。
  因此,尽管国家和图书馆界不停的呼吁要重视图书馆发展,但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却不像别的行业那样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在学术界,图书馆学也逐渐被归入了“长线”的专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图书馆针对其收藏的“载体”进行加工的内务工作增值效应较低,其工作人员虽然整日面对“信息”、“知识”,但从没有真正触摸到“信息”、“知识”的真谛。
  
  三、从收藏本质解析数字图书馆工作
  
  数字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收集或创建数字化馆藏,把各种文献替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系列图像,在安全保护、访问许可和记账服务等完善的权限处理之下,经授权的信息利用因特网的发布技术,实现全球共享。
  
  1.从收藏本质解析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尤其在对外服务上,数字图书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存贮信息介质的突破,网络通讯技术的使用,数字图书馆中“原始信息”的传递可以由计算机、网络通讯自动完成,从而把原来传统图书馆耗费大量人力的书刊借阅进化为无人工参与的工作,而且大大增加了检索的准确率和传递速度,其服务模式也进而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方式主要集中在根据用户的需求搜集整理信息、提供咨询及发展图书馆用户、进行图书馆员技术培训等崭新的服务项目上。在数字图书馆普及发展阶段,一些技术成熟的数字图书馆还可以为中小型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提供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服务。由此可见,在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中,有“人的行为”直接参与的服务,都具有了知识增值的特点,这成为数字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增长点,同时也体现了其人力资本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2.从收藏本质解析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工作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组织工作,可分为内部信息管理、网络信息管理。
  (1)内部信息管理
  数字图书馆内部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管理其内部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这种管理与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最为接近,甚至可以说是传统图书馆业务的延伸。具体又可以分为:信息源分析、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资源储存、信息资源保护、信息资源传播、信息产品开发、用户信息需求分析、信息检索服务等等方面。
  数字图书馆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当普遍,因而馆中也设立了专门技术支持与维护的岗位,工作包括两方面:(1)网络环境的管理与维护;(2)数字图书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网络信息管理
  网络信息管理是数字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独特部分之一。如果说内部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局限于图书馆内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那么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范围则延伸到了图书馆外部,负责外部信息资源管理。它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网络信息源分析。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同,信息资源的侧重点也大不一样,对网络信息源的有效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效率。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分析。只有了解网络信息用户的实际需求,才能在网络信息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网络信息用户需求分析既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起点,又是终点。对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用户进行分析,有利于开展特色网络信息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数字图书馆不仅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信息,更重要的是整理网络信息资源,将收集来的信息转变为知识单元,完成图书馆知识收藏、传播的使命。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