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再思考
作者:禹晓成
一、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1.教师评价仍然没有摆脱以学生“分数、升学率”论高低的困境
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工作者们在教育评价问题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2002年底,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通知》正式提出对中小学教育评价进行改革。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行,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实践探索的力度更强,但受社会及教育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评价改革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高考、中考等各种考试使得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得不重视“分数”,中小学教育仍然没有彻底挣脱“分数、升学率”的困扰。学校一面在推行素质教育,一面抓住“分数、升学率”不敢放松,正所谓“素质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评价的实质和重心就脱不开“分数”,从学校到家长,乃至到整个社会,“分数”依然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评价很难走出以学生考分论高低的困境。
2.发展性教师评价流于形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对中小学课程体系一次全面系统的革新,旧的教师评价方式显然不符合新课程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评价必然要破旧立新,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它克服传统教师评价的一些弊端,在理念上更加符合新课程的发展需要,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理念与方法。然而,受以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性教师评价在学校评价实践中并未发挥出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作用。
(1)从自身的一些特点看,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非强制性的,强调教师评价的自主性和自愿性,评价标准较为模糊,评价结果不涉及教师的根本利益,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另外,它与传统教师评价不同,需要教师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参与评价,增加了教师和管理者的工作量。以上几方面都不利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开展。
(2)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开展。目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主要以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为主,行政条令是其主要的管理手段。在这种单向、封闭的管理模式之下,教师处于被动地位,是条令与政策的服从者和执行者,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紧张,工作氛围呆板,不利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开展。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发展性教师评价削弱了他们对教师的控制权,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发展性教师评价也有抵触情绪。
3.社会环境不利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开展
这里的社会环境是指影响教师工作的社会物质与精神条件,具体主要指教师的待遇、社会地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普遍看法以及教师群体对自身职业的看法、体验和感受。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教师职业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看好,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环境较差,待遇低。部分教师本身就不愿从事教师职业,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物欲横流,在这种环境之下,教师很难完全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对职业发展漠不关心,在工作中长期体验不到成就感,觉得教学枯燥乏味,哪里还有心思参与到这种自愿性评价活动中去?
总之,发展性教师评价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以及缺乏支持其存在和发展的评价环境,因而在评价实践中不能很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往往流于形式。
二、改进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策略与建议
1.加快学生评价改革,是转变传统教师评价的关键
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联系密切。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和劳动产品,依据学生的质量来衡量教师教学工作好坏是无可厚非的。学校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追求结果是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传统教师评价正是通过评价教师的劳动成果来评价教师工作的。只要准确、全面、科学地对教师的劳动产品——学生的质量作出评定,也就从结果方面对教师工作进行了评价。而传统教师评价的根本的弊病在于以“分数”为主要依据的学生评价本身就不合理,单凭“分数”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学生的质量,因此传统教师评价从根本上出了问题。由此可见,要转变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师评价方式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学生评价的问题。如果能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给以综合全面评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传统评价不科学导致的教育畸形发展,教师评价也会相应地得到改善。
2.转变管理模式、重建学校文化,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创设良好环境
发展性教师评价不能发挥其作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评价环境,因此全面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键是创设有利于发展性教师评价开展的环境。首先,要转变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变封闭的、单向的、以控制为特征的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为开放的、民主的现代参与式管理模式。增强教师在课程决策和管理方面的参与意识,改变教师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使教师逐渐获得管理与发展的自主权。消除教师以往形成的对评价的抵触情绪,努力改善教师和管理者、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工作氛围。其次,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改变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习惯,形成以注重交流协商、关心发展、共同进步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文化。通过集体文化的内在作用力来引导、影响和规范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使之更加有利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施。最后,全社会在关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心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待遇,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样,教师才会安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就会关心自己的专业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一种内在的需求。
3.寻求评价方式的整合,建构新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任何单一的评价方法都不能胜任。单纯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或传统评价方式是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反思和重新定位教师评价方式,寻求教师评价的新出路。而谋求这两种教师评价方式的有机整合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整合传统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传统教师评价方式从特征上看属于终结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更具有过程性评价的特征,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是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两者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没有谁坏谁好之分,薄此厚彼都是不明智的。从功能上看,传统教师评价方式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方式是互补的。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比喻,学校就像一个工厂,教师好比工人。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成品质量验定和评估来评价工人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对工人的工作进行监控,还可以通过奖罚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关注工人生产过程,及时改进他们的工作技艺,提高他们自主发展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生产的目的。传统的教师评价可看作是前一种做法,而发展性教师评价可看作是后者。我们还可以这样去理解,过程和结果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事件,两个方面我们都要考虑。从行为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通过奖惩、舆论、荣誉等外部的力量来提供给教师动力,而发展性教师评价则是通过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即内驱力为目的。两种评价方式结合可以使教师内外驱动力同时发挥作用,这样教师的行动会更强烈、更持久。从两种评价方式的风格上看,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比较严肃,具有强制性、控制性等传统特征,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则比较温和,具有民主性、开放等现代特征,但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在对立中达到了统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师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整合很有必要。
教师评价方式的整合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我们还可以从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测量工具与手段、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多个角度来考虑整合问题。整合中要注意保持传统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之间的平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境和需要灵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淡化传统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更适合当前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有利于发展性教师评价地位的确立和全面实施。
总之,新的教师评价机制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并趋于完善的。随着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完善,教师评价也会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于京天,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蔡永红,黄大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 朱淑霞.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问题浅议.当代教育科学,2003(8).
[4] 杨芳.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趋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5] 于京天.试论教师评价改革的定位和依据.课程•教材•教法,2002(9).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