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新课程中教师观念的转换及教学思想迷离研究
作者:臧书起
一、新课程下教师观念的转换
1.新的课程观
基础教育肩负着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又要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双重任务。传统的教学中,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忽视了后一项培养目标。因此,课程设置考虑更多的是选拔人才及少数人进一步深造的需要,而较少考虑大多数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的需要,更无从谈起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倡导基础教育要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树立“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程观。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它一方面加强了课程内部有关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树立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的新观念。要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新的教师观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必须围绕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四项基本要求重新设计。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新课程把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挖掘,强调目标的全面性,重视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尤其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新课程下教师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旧教学观念和行为,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的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一项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的事业,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事件。将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的教学地位也要相应地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参与较少。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学生是有思维、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地倾听。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思考、对话,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思想迷离的原因
在新课程实施的调研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充满困惑地说:“新课程中,我们不会上课了!”带着这个话题,我们对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存在。其一:教师被“三维目标”迷蒙了双眼,不能有机地从三个维度整合教学目标,而在课堂上不知应该侧重教知识还是侧重育人,不知该侧重方法的指导,还是学生能力的提高,而造成教学目标上的无所适从,老牛赶山,推到哪里算哪里。其二:教师对课程中到底要进行哪些知识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学习训练到什么程度把握不准,最后造成由依据课标变为盲从课标,不能有效地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去选择学习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失去了课标的弹性,失去了学生素养有效形成与提高的机遇。其三:教师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上认识不清,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以至于造成教学中脱离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实际,在新方式、方法的运用上盲目地生搬硬套,最后造成亦步亦趋,画虎类犬的情况。其四:教师不能正确的理解新理念中的师生观,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以致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始终被动地处于左右摇摆的思想矛盾之中。对课堂上必要的组织教学活动也惟恐有背于新课程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理念而不敢进行,最后造成课堂上丢失了学生的养成性教育,甚至使学生养成了课堂上随便、任性、散漫的不良习惯。其五:教师对新课程中评价功能及作用缺乏理解,课堂教学中不能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中提倡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应该多运用鼓励性评价,所以,一节课中一些低效乏味、毫无价值的虚假鼓励就会充斥课堂,有的教师甚至在学生出现严重错误时也不敢否定或纠正。
其次,新课程的理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和效益。但实施中一些教师不能正确把握理念,不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一节课里盲目求新,求全,最后造成课堂上过分的追求形式,而偏离教学的主旨,丢失了教学的重点。新课程不只是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施新教材所需的电化教学手段及资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学科专业素质,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真的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三、新课程下教学思想迷离的对策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思想迷离的原因可能因学校、教师、学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从综合情况看,这些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还没有真正把握好学科的课程目标、特点及基本理念。基于此,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要科学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教育的目标,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做出的具体规定。目标蕴涵、指引着教学内容,蕴涵指引着学生相应阶段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素养形成与提高这个总目标来灵活地、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不应该把课程标准看成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具体规定文本,最后一成不变地按课程标准中语句的表面意思去教学,而忽视了课程标准的宏观性和弹性。对于教师来说,在研究课程标准时需要做到两项工作:首先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所蕴涵的教学内容;其次是按课程目标的指引,开掘相应的、赖以达成学生素养形成目标的教学内容。
2.全面夯实课程教学基本功
一个教学基本功过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能以身示范,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另外,一个教学基本功过硬的教师在课堂中也会从容面对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师带来的新挑战,能够从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去努力开发创造并有效地利用能将教学带入新天地的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育中,教学和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拆在课程之外,教师只能按教科书、参考书去教,教师成为消极和被动的课程执行者。新课程倡导“教师即课程”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要求老师积极参加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评价,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新课程下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即要根据实际教育情境的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增删、调整和加工;更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