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论语》人生珍言对提升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当代意义
作者:马雅琴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提升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等人生珍言,鼓励中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格包括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等许多方面。其中,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人格的核心。丧失了理智、刚健、坚韧人格的支撑,外显的行为将会盲目、被动。《论语》中许多名言警句重视焕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倡阳刚之气,鼓励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士不可以不弘重,任重而道远。”“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提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种刚健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
在孔子思想熏陶和哺育下,在我国封建社会,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他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而奋斗不息。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依然是我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朝着理想境界前进的巨大动力。当代社会,呼唤着竞争、开拓、进取、创新,更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在前进路上要勇于创造,积极创新。只有培养中学生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人格,他们才能在前进路上顺境不骄、逆境不馁,不断的超越和发展自我,做生活的强者。
2.“君子成人之美”等名言警句,有利于提升中学生高尚的人格
高尚的道德情操、诚信友爱的人格品德,不仅是中学生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注意勇于和善于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之来潜移默化、陶冶中学生的高尚情操。在《论语》中,孔子把道德、道义作为人生的基础,他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志士仁人的崇高人格。“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等名言警句,经过长期的流传,已经成为凝练隽永、富有哲理的通俗成语,这些成语,道出了志士仁人的宽广胸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人不知,而不愠。”阐明了志士仁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道出了志士仁人刚柔并济的人格;“言必信,行必果。”说明志士仁人还应具备诚实信用的品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道出了志士仁人虚怀若谷的情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阐明了志士仁人的儒雅风度。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锻炼了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勇于和善于借鉴其中的精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发展。而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对于净化中学生的灵魂,具有不可代替的感召力量。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准则,有利于形成其乐融融的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关系的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爱。《论语》中的许多警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且不可随意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别人,要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之间亲密友爱的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过程中,要教育我们的中学生大力倡导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发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广交天下朋友,努力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真可谓至理名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人们特别是中学生交友的格言。人们内心和谐了,人际和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就会到来。
4.“见利思义”等人生格言,有利于形成中学生淡泊名利的人格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中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了重功利、重金钱、讲实惠、讲条件、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的倾向,出现了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利义观和富裕观。学习《论语》中那些紧扣人们心弦的人生珍言,有助于净化中学生的精神生活。“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但是,如果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就不应该接受,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告诫人们对富贵的追求应该是有条件的,有节制的,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决不能损害道义、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人在贫困之中,要保持尊严;人处富贵之中,也要无骄于他人。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这些人生格言,有助于净化中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他们淡泊名利的人格。
二、从《论语》人生珍言看提升健康人格的途径
1.通过广泛学习,提升健康人格
“学习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善人格的历程。”学习是中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营造和谐关系的桥梁,也是提升中学生健康人格的最佳途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是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食粮,特别是文史哲经典著作,对提升中学生的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这是提升中学生健康人格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习借鉴中,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立足现实,古为今用。应该怎样有效地学习,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提升健康的人格?孔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有许多著名论断。第一,“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时时练习,同时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习才能快乐。第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勤奋好学,温故知新,不断开拓新的思想,天长日久,自然学业有成。第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孔子认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必须超出书本的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思齐焉”等格言,谆谆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虚心向他人学习。第四,学与思相结合。孔子重视思考,但他更重视学习,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孔子倡导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的中学生学习、借鉴。首先,“学而不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启示我们学习要有热情,要有兴趣,只有孜孜不倦,才能达到目的。其次,不耻下问。在学习过程中,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最后,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格言,教导人们要抛弃虚荣心和浮夸风,要深入扎实地学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掌握了,自学能力提高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了,学习成了每一个人自主自觉的生活方式、情感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动力,那么,通过学习提升人格、通过学习提高修养、通过学习开发智能的社会风尚即将形成。
2.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人类发展史表明,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越充分、人的潜能挖掘得越多,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社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便越丰富,社会便越繁荣、越进步。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也有许多著名的论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美德时贵在要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心中不仅要树立起仁德这个目标,还必须有相应的行动,要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地追求。对于那些在追求仁德道路上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的人,孔子毫不留情地给予严厉地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人格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强调美德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锲而不舍,方能取得成效。以上名言警句,都是我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宝贵财富。
3.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高尚的人格
安定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促进中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孔子非常重视环境对人格形成的作用,提出“里仁为美”、“择邻处仁”、“择善而从”等著名格言,说明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作用。我们要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的精神,积极倡导和睦相助、友爱向善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全社会营造生动活泼、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美化生活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弘扬社会主义的高尚人格;加强舆论引导,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提升健康人格的内容传授给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民风和民俗,从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日积月累,自觉加强道德养成,提升高尚的人格。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