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网络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吕龙菊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品德、价值导向的重要因素。
  随着校园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及普及,以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趋增多,随着网上新生代的日渐成长并进入校园,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为此,研究网络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采取何种教育对策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这个崭新的课题在当前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因特网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根据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对网络应该持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和加强管理的态度,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这个阵地,抵御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消极、颓废、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减少和避免网上自由化思潮,西化和分化图谋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
  
  一、网络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一方面开辟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形成了新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更高的水准,并促进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在内心深处把知识、智慧与创新当作个人终身追求的核心价值,与此同时,也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由于它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和异化性等诸多特点,因此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这些特点导致了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已不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研究网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才能为尽快找出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落伍。网络的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内容提出了挑战。网上到处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思想言论,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亦在此粉墨登场,公开向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理论和自身理念的传输提出了挑战。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网络成员的人际互动具有超时空性、符号性、无规范性的特点。这种网络环境的存在,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舆论导向的难度加大,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而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有限,因此在现实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在充分肯定传统的工作模式的作用时,还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等关键环节上要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混乱。网络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约束,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开放性和全球性,可能导致青年思想观念的混乱。因特网的最主要语言是英语,这有可能导致长期沉湎网络的青年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淡漠,因特网的主导国家是美国,网上运行的信息大多是美国式的意识形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通过图、文、声、像等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大肆向社会主义国家宣扬、兜售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而对于正处在成长期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学生,很易受到网上异国思潮的影响。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使美国式的西方文化畅通无阻,它在迅速有效地同化着青年学生,导致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因此,能否有效地防止网络时代消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能否在激浊扬清中发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能否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对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考验。
  3.人际交往淡化。网络社会是一种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的社会,极易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在网络交往中,人们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以为不是在与人而是在与机器打交道,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问题,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严重时会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出现一些反人类的极端事件。因为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高峰期,他们在平日里不能实现的情感,在网上尽可实现,当人们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人们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网上交往中。因此导致许多青年学生迷恋网络、迷失自我的现象,从而迷失了自己的真实人生,导致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热衷虚拟交往,而疏远现实社交,脱离集体和社会实践,这种自我封闭状态容易导致人际关系淡化。
  4.伦理观念弱化。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不健康的内容和一些违反伦理法规的东西。那些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不仅耗费青少年大量时间,也毒害着青少年的成长。网上垃圾信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流行等对网上的行为规范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学生由于好奇心理或者冲动心理,很容易受信息垃圾的污染,有的还可能引发网络行为的出轨,制造信息垃圾,充当黑客,进行网上犯罪。如何杜绝有害信息毒害青年,克服各种信息垃圾冲击青年的道德意识也是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二、网络社会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网络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是简单依靠技术手段就能解决的,它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伦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强研究,以尽快找出适应的对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社会所创造的机遇和提供的条件为思想政治的教育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同时应想方设法克服网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利用网络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引导。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网络行为规则,维护网络社会秩序,同时发挥教育的教化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从而避免他们在互联网中迷失自己。比如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组织专门的讨论、交流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网络伦理教育工作,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通过这些手段,促使学生逐渐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为净化网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建立网络监控机制。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来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由网络技术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组成,各司其职,明确责任。网络技术人员要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制度,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要予以警告,严重时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工作的老师,要擅于从网络中收集信息,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上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倾向性的问题,对查实确有问题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信息表达手段,达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激励、调控的目的。这种多媒体的结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另外,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和实时传输性,使社会上政治教育成功的典范、有关专家的辅导和电视教育片等都可以共同进入网络课堂,使受教育者感知的信息更为深刻、全面;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从而拓展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来源,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受教育者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参加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集成了各门学科、各种媒体的知识,使受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向网上的网站进行咨询,获得其所需的知识,并及时反馈意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这种双向交流,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龚蕾.来自校园网络BBS的最新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1(1).
  [2] 刘海.网络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
  [3] 陈依元.网络文化的挑战及负面效应.探索与争鸣,2001(2).
  [4] 吴迪.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学习月刊,2000(3).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