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考试改革
作者:代显华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已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深切认识到,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在公民中产生“精英”。因此,从培养公民的基点出发,基础教育首先应该成为服务于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位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平等、公正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其次,从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点出发,基础教育还应成为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现代社会,“合格”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多维的,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还有道德品质、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规定。现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并为此进行全面、深入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能力,养成正确看待事物的情感和态度。
考试是教育最为主要和有效的评价手段。科学的考试不仅可以选拔优秀人才,而且是培养能力、检查教育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下,考试长期以来片面地成为选拔、择优劣汰的工具,这种做法不仅异化了考试活动本身,也使我们的教育蜕变成淘汰教育。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建立基础教育考试新模式已势在必行。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与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教育目的相呼应,基础教育考试改革同样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基础教育考试的目的在于为教学提供反馈,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查找问题的缘由,激励师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基础教育的考试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考查学生所应该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观点,而且应检测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引导他们具有良好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因此,在考试改革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弱化考试的分级和筛选功能,强化考试的分析判断和反馈功能,将考试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
二、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的重点
1.分层考试,分项考核
正视学生之间差异的教育原理认为,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身心素质发展的差异性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无视差异的存在,强调整齐划一,就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目前,一些中小学校已逐步认识到正视和尊重学生差异的重要性,在考试改革中遵循“以主体最优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从研究学生的素质结构入手,认真分析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努力探讨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更为理想的考试操作模式。
在目前的中小学考试改革中,有的学校编制不同的试卷让学生选择。根据试卷的难易程度分ABC三类,三类试卷都不超过大纲的范围,A卷可突破教材范围,适度地引入开放性、探索性题目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主;C卷不低于教材的基本要求,以考查“双基”为主;B卷在C卷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题目的数量和灵活度。学生自主选题,统一组织考试。有的学校设计出“自助餐”式试卷:试题分两个板块,第一部分为基础题,每位学生必须做,第二部分为选做题,可以分ABC三类不同难度,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其中的一类进行解答。三类题在同一张试卷中,能更大程度地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分层考试的选择功能。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水平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他们所擅长的不同的能力区域。如在语文学科中,有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理解感悟力强。在这种情况下,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能力区域,分项考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分项考核中,各学科的知识是由不同项目、不同类别的知识构成的有机整体,可以综合考,也可以分项考。分项考试就是根据学科内容的分项(分类),逐项(类)进行考试的方式。如小学语文考试,语文学科的考试项目可分为:拼音、字、词、句;朗读(背诵)、说话(复述)、听记;阅读;作文(看图写话)。相对综合考试而言,分项考试具有的优越性是:第一,由于每项考试的题目数量较多,能较真实、准确地检测出某项知识的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第二,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第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试题的编制注重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融合
把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融入社会实际生活中,不单单是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和再现,而且包括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可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和探究,感知实体性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孤立的知识点只有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巨大的教育力量,否则学生面对被斩头去尾的公式、定理、概念、规范,感受到的只有单调、死板、郁闷和困惑。知识只有在被使用的情况下,其价值才被揭示出来;也只有当知识在被使用的情况下,它的力量才能显示出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长学生的智慧,影响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
3.适当增加灵活性试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基础教育考试往往有模式而循,学生反复操练就能获得高分,无法真正检测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加考试试题的灵活性,使之能较好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有这样一个“短文分析”的试题:“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谈谈你的感受。”再如有这样一道语文试题:“除课本上的,在课外你还自学了哪些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默写下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这些题目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学生必须平时有所积累,有自己的看法,并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
此外,也可以改革考试形式,采用表现性测验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所谓表现性测验指的是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能让学生展示口头表达力、随机应变力、操作演示技能等方面的测验,使用这类测验,能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是考查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以及那些由传统笔试难以考查的技能。
4.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应成为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的重要取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考试关注的内容。
5.考试方式的综合化
由于考试技术本身的限制,它无法对人的身心素质的全部内容进行逐一测试。“学生的素质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存在于N维空间的不规则结构。仅从一个角度测试的结果,无论如何也只是对结构的平面映射图形,不可能显示出素质的结构层次。”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就必须把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现在,一些中小学使用的“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收集的是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同时,考试评价本身也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由封闭式考试向开放式考试过渡,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具体地说,在考试方式方面,有以下改革的重点:除传统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与答辩、课题研究、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考试;在笔试中,一些学科可以实行部分开卷与部分闭卷考试相结合,允许学生带参考资料进入考场;考试除了检查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如作品与方案设计,提供一些可以自由发挥的题目,让学生做短文或试写小论文,等等。
三、基础教育考试改革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开放性考试不是随意性考试
开放性考试的意义不仅是时、空等形式上的开放,而且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面对开放性考试,学生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多方面资料的收集甚至是实地调查研究才能完成。在没有对命题进行认真的设计与研究之前,没有认真研究考试所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的之前,随意、盲目地采用开卷式考试、口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等,其结果不但不能让考试活起来,反而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导致了“反教学”现象的出现。
2.开放性试题要以基础知识为立足点
开放性试题主要是指试题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多元的命题形式。但倡导答案多元并不是什么答案都可以。许多开放性试题主题来自课外,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但其答案却来自课内;有的试题尽管答案课本上找不到,但只要掌握了课本中的某些知识,经过思考也能解答出来。由此可见,开放性试题是以基础知识为立足点的。
3.考试应尝试对学生内隐式素质的测量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这不仅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也是考试的目的。但是,知识、技能是外显的,比较容易量化和检测,而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具有内隐性,难以作出具体的测量。因此,如何让考试尽可能全面地测量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应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