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将内隐学习引入语文教学
作者:骆 奇
特别是语文教学,除其本身具有有意识的外显学习外,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更是对语文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内隐学习理论对于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有必要将内隐学习引入语文教学。
一、语文内隐学习的特征
语文内隐学习不同于外显学习,它不仅包括隐性的程序性知识(如语感、情感、人格等)的学习,也包括隐性的“命题性知识”的学习,如一些先入之见,还包括一些隐性的“认知模式”或“认知习惯”的学习。因此,只有全面研究语文内隐学习的特征,才能有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语文内隐学习,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1.情境依附性,即内隐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是对特殊问题情境及其解决方法的直觉把握。在问题情境没有出现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当相同或是相似的情境出现时,附着于个体的隐性知识就会自然地被唤醒,悄然无息地再现于问题解决中。例如,一个语言积累丰富的学生,当面对满池的新荷时,会突然在脑海中涌现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就是一种情境依附性的表现。
2.非逻辑性,即内隐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和说明。例如,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突然觉得需要插入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但又说不上为什么。这种有关内隐的写作知识并没有逻辑规律可循。
3.非公共性,即内隐知识是一种或许连知识主体自身都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自然也就不能在常规的(如教学)组织形式中充分地进行传递,为人们所共享。例如,一个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出自己当时写作时的灵感,更难与他人分享写作时灵感出现的规律。
4.非批判性,即内隐知识是通过人类感官特性或直觉而获得的,它的获得过程不是一个明确的高度形式化的理性过程,而是具有典型的非理性特点,因而也就不能通过反思对其进行批判。例如,一些写作能力水平低的学生,也有写作的内隐知识,却在写作时“死跑题”。这就是一种内隐知识,而该知识对该学生而言很难自我判断、自我反思。
二、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隐学习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语文教学有着诸多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言语材料,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学生才会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在无意识中建构自己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把所看到的随意乱扔垃圾、乱排废气、乱砍滥伐与人类自身受到的报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化日益严重等联系起来。通过学生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互为补充,明白了人类对地球的掠夺破坏,其实也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所有这些都能让学生自我思考,懂得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享受一个真正美好的自然,生命才能变得永恒。
2.培养课外语言实践的兴趣。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更要认识到广泛、深刻的语文学习来自课外语言实践活动,体现在对课外大量优秀言语作品的积累和内化,以及个体对言语对象的直觉感受、体验和整体把握。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经过研究发现: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而言,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更有效。他认为,写作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比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是感情真挚,或是生动有趣,或是图文并茂,教师如果能让学生自主阅读,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许会对作文能力产生积极的效果,这就是内隐学习。
3.重视语感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语感的培养,教师应利用语文内隐学习的理论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等就是通过对刺激材料的不断碰撞,形成虽不能明言却可以内在地指导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内隐知识,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内隐地获得语感的。
教师可以从“读”和“悟”着眼,从“分析”到“联想”,从“分析”到“实践”。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品味、想象画面、朗读,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冒”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语感也得到培养。
4.体现爱与美的人文关怀。当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当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主要还是通过强制和灌输方式来达到,这恰恰就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而内隐学习反对这种粗暴的干涉,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内隐地春风化雨般地滋润他们的心灵。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材只是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机开设一个“实话实说”的栏目,让学生辩论你是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学生各抒己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教师无需强加干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只有这种摆脱了功利性的解读方式,才真正体现了语文“以人为本”的魅力。
三、语文内隐学习显性化的途径
语文内隐学习为理解语文认知过程的本质,了解语文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并且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语文教学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仅靠现行知识的学习不足以达到熟练地运用语言及进行人际交流的目的,学习者必须依赖内隐知识理解显性知识,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语文内隐学习显性化的途径。
1.过程回忆。即努力回忆某种不明所以的直觉获得的过程,借助于背景信息的丰富性,激活与网络相近的相关信息,使模糊的直觉印象上升到意识层面,完成显性化。
例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与文本相关联的一些言语材料,通过其对学生潜意识的影响,促成头脑中对言语对象的自我解码,加深学生自我的感悟。
2.情境模拟。其原理与过程回忆相同,关键是个体回到事件发生的最初情境或人为构造一个模拟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借助于熟悉情境的记忆痕迹激活,使与事件相关的直觉印象易于上升到意识层面。
3.内省。即通过个体的意志努力,把注意焦点集中到微弱的隐性知识上,使之显性化。正所谓教师用少量的时间去评点课文,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一次“亲密接触”,自己去理会,去体察,去涵养,加深对文本意境的自我解读。
这三种方法通常能帮助个体了解自身易于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而能否了解或能够了解多少不易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则取决于个体对自身隐性知识的敏感性以及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心理准备。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重视与发挥内隐作用,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由于内隐学习涉及到“无意识”这个心理层面,如何在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潜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马开剑.知识传递的默会维度.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3]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韩向东.内隐学习:语文学习心理潜能的开发.语文建设,2005(5).
[5] David A.Sousa.脑与学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 Reber,A.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5).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