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口头作文教学及改革探析

作者:王良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口语能力愈来愈被各界人士所看重,信息论研究结果表明:在通信手段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有70%以上的信息依靠人的口语去传递。显然,口语能力的强与弱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现代文明修养的标志之一,同时也被视为能否适应现代化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至今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重“文”轻“语”,重“写”轻“说”。一个学期,教师可以将写作训练计划安排得很周详,而对“说”的训练却布置得欠周密,致使许多学生虽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却缺乏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的学生不能向老师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不能复述已学过的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时罗嗦重复,辞不达意,令人费解。这种状况一方面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之“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善于表达”,同时,这种状况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格格不入。鉴于此,一些教师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逐渐开设了口头作文课,以期使学生在校期间口头表达能力得以相应提高,但收效甚微。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先,限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往往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拟定的题目进行口头作文,体裁也限定在极为简单的记叙文、议论文体上。题材与体裁的单一,使得诸多学生的口头作文听起来大同小异,如出一辙,题目的单一、简单又令学生不深入思考,草草挥就,导致作文东拼西凑,内容浅白,缺乏深度。
  其次限时,限制了学生水平的发挥。
  多数学校口头作文课一般每学期进行两次,一次3学时。为确保授课计划的顺利实施,教师要严格规定学生口头作文的时间,通常每人每次3~5分钟,没有达到或超出规定的时间者一律被扣分。为遵守时间,一些学生即使对某一问题看得较深入也难以畅所欲言,惟有望“时”兴叹,欲言不能,欲罢不忍,只能简而言之,导致分数不相上下,水平难分高低。
  第三,形式呆板,课堂气氛沉闷。
  为了不耽搁时间,一些教师往往采用按学号或座次轮排的方法,学生按照学号或座次的先后依次登台亮相。形式的呆板,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通常是说者无意,听者无心,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波澜不兴。
  第四,背功不断加深,而口语能力没有显著提高。
  教师提前一至两次课的时间提早将口头作文布置下去,学生们利用这段充裕时间“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工作。先是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反复修改之后,一等定稿便开始背诵,直到背熟练为止。最后是变台下背诵为台上背诵,也就是进行口头作文。有些学生背得很流利,并顺利过关,而有的却不那么幸运,一旦出现断续现象,就会僵在那里,甚至败下阵来,然后只有重新“修炼”,再等二次“出山”。有的教师曾经举办过口头作文公开课,为了使公开课一举成功,教师课前不惜拿出两至三次课的时间来与学生反复“演习”。教师将学生写成的书面作文收上来统一批改后,再发下去让学生反复练习,然后再反复登台背诵,直到有了十分把握,才公开亮相。
  最后,教师的讲评蜻蜓点水,流于肤浅。
  由于一次只限一题,学生的作文大同小异,教师在讲评时不可能在立意的新颖与否、主旨的深刻与否,结构合理与否、语法及逻辑方面大做文章,而只能在声音、姿势(手势、站姿)、表情上找差别,这使得教师对每个人的讲评都很相似,而更多的时候则因不能切中要害成为泛泛之论。
  我们不能让学生带着遗憾离校,更不容许辛勤栽培出的人才与合格产生距离,怎么办?学生的口语能力亟待提高,而口头作文课无疑也还要开下去,面对困难,总结教训与改革探索同等重要。
  第一,扩大题材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每一次口头作文时可多给出几个题目,让学生任选一题,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这样学生在选题时,必然要选择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熟知程度切近的话题,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敞开心扉,发自己之所思,感自己之所想,才不致老生常谈,人云亦云。
  第二,不严格限时,允许有能力者超常发挥。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时间上引开,让他们抛开顾虑,尽情谈话。学生可以就某一论题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但一次只能围绕一个主题,不能多题发挥,更不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果学生有能力,意兴浓,教师可引导他一直说下去,不要让他有言犹未尽之感,令其知识、能力超水平发挥,真正达到锻炼的目的。
  第三,分阶段进行,允许渐变过程。
  口头作文不能一味听由学生写作文、背作文,这绝非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根本方法。但是很多学生不仅口头表达能力差,而且极具胆怯心理(不敢在公众面前说话,跟老师请假都脸红等等),却是实际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状况,口头作文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文而后语,即允许学生去背事先已经写好的作文,给他们在公开场合说话的机会,克服其胆怯症;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先语而后文,也就是在口头作文进行之前,让学生简单地思考一下,理清头绪,然后上台即兴发挥。口头作文进行完之后,将所讲内容整理成书面作文交由教师评判。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进行起来可能会困难一些,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所以,我们明知山有虎,还要向虎山行。
  第四,可采取多种形式,营造欢快氛围。
  可按座次轮流,也可采用抽签的方式,具体方法是:先排出抽签者的顺序,每次由两个人抽签,从预备好的多个题目中各抽取一个题目,准备5~10分钟,即上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训练完毕由台下学生对该生的训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可取及不足之处,然后再谈自己的看法、认识。要广开言路,允许台下学生踊跃质疑,台上学生则要认真聆听,有问必答,如果回答不准确或不完整,台下学生还可补充修正,当然提问与答问都要力求简单明了。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应的也训练了即兴发挥、临场应变、综合概述、分析提炼等多种能力。还可不轮排、不抽签,鼓励学生主动登台。这样既给准备充分者以机会,又给未准备者以鞭策。讲台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讲台只有一个,而机会也不多得,谁捷足先登,谁就抓住了主动锻炼的机会,从而也就占据了主动,赢得的是全体同学的钦佩和雷鸣般的掌声。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竞争。这种挑战和竞争激发了每个人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一种每个人都渴望占领讲台,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吐不快的竞争参与环境。
  口头作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训练学生在大众面前即席讲话的好形式。口头作文实质上是一种智力训练,因为话说得是否准确、流利、动听,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综合体现。从表达来看,口头作文具有多方面的训练价值。它不但要现想现说,而且想得快,说得好,同时要发音正确,语句完整,语调恰当,声音洪亮,态度大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它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话说得中心明确,首尾完整,条理清晰,通顺明白,它不能像书面作文那样有充分的时间构思,可以反复修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要周密有条理。口头作文训练的方式是很多的。它可以密切结合讲读的课文,进行片断的练习,也可结合生活的需要,进行口语的训练。下面介绍几种口头作文的训练方法:
  口头改写。学生作文只会概述,不善于具体描写,也是一种通病。为此在学完叙事诗或小说以后,在适当增减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述作品的表现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例如把《木兰诗》口头改写成故事,或者把文章中的叙述口头改写描写的训练,都属于这一类的练习。
  口述故事梗概。在学过长篇叙事作品以后,让学生用简明的语言,口述原文的故事梗概,如让学生口述《祝福》的故事梗概等。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作品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都有很大的作用。
  创造性的口头作文。要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文题,在限定的时间内,拟定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口头作文,这就是创造性的口头作文。这种作文也可以课前布置,以便学生充分准备,但要防止学生照稿念。作文的时间,一般以五分钟左右为宜。每次要多出几个文题,供学生选择,以免文题单一,其他的学生听起来重复,降低情绪。教师选择的文题要小,内容要集中,要饶有兴味,富于介绍性。例如“向同学介绍一件优美的工艺品”、“介绍一则新闻”、“讲一件新事儿”、“说说我的故乡”、“我的童年趣年”等等。在讲评方式上,教师可以直接讲评,也可以引导学生参加讲评,以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要使口头作文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发挥其社会效益,教师不但要开动脑筋,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出发点,改革教学方法,杜绝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摒弃那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努力寻找能跟上时代步伐的口头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同时还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敏锐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应变力。在这项活动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核心,是导演,同时也是演员,教师的适时启发、适时点拨起着开启思路、导入实质、活跃气氛的作用。教师对教与学、导与演及各种关系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口头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须知,口头作文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应变、多项思维能力,而对教师的知识面、口才、应变、组织课堂教学等多种实际能力也是一个检验。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