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作者:邓伟英




  课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把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训练化知识为技能。课文教学是以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课文内容为起点,通过巩固性的练习使学生记忆、掌握,再经过活用性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主体,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使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往复的圆圈运动。这个过程又可依次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运用理性认识于实践”。其中的“理性认识”又可分为“理解和评价欣赏”[1],或分为“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2],因此,又可以变为以下公式:感性认识——理解(理性理念)——评价欣赏(实践理念)——运用理性认识于实践。经过感性认识粗知事、物,经过理性理念(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性能、规律,通俗地说认识事物是“什么样”的,“怎样构成的”,即认识其“善与美”。如此,才能充分地能动地认识事物。客体才能成为主体可以充分占有和自由利用的东西。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精神产品或思维形式,“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反映在人脑中,被转换成为思想的物质世界”[3],对于学生来说面对的文本就是认识的客体,因此学习它要大体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过程。因为哲学认识论规律与阅读教学规律是“大规律”与“小规律”,是“源”与“流”的关系。但文章毕竟不等同于客观事物,对它的认识过程必然带有特殊性。文章的外在形式是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结构、技法,内在的是材料、信息、思想、观念、情感。阅读总是从形式入手了解内容,进而了解形式。这样形成了名异质同的圆圈运动:形式——内容——形式或整体——局部——整体。阐释学称后一种为“阐释循环”(hermeneutic circle)。说它们名异质同是因为:阅读的第一步总是从语文形式入手,整体地感知文本的大概内容。第二步是依据已初步感知的内容,确定文本的文类,篇章结构,段落大意,进而深究文本局部的思想情感是用什么形式表达的,怎样表达的,并透过表达形式确切细致地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如词语的语境义、话语的言外之意及章法、技法的意味等等。
  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
  
  1.列提纲。教师通过列提纲,简明扼要地分析和概括全文的主旨,帮助学生掌握全文的主线、脉络结构和层次。如在How to Study Read一文中,教师可以列出下面的提纲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
  How to Study Read
  Step1:Prepare to read:
  ①Mind ready
  ②Read the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③Read the summary
  ④Read the questions at the end
  Step2:Read
  ①Make up some questions during reading
  ②Read from one heading to the next
  Step3:Examine what you read
  ①Write some notes in your own words
  ②Stop occasionally to go over what you read
  Step4:Plan to review
  Review your reading notes every week.
  通过列提纲,把全文浓缩成一条条纲,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明白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从而弄懂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对文章的印象就不是一些零散的、孤立的词和句子,而是逻辑紧密、连贯,主次分明的文章。通过列出简明扼要的提纲,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打基础。
  2.列图表。列图表就是利用列方框格把文章或段落的重点及内在关系表现出来。列图表适用于两种或三种或多种情况进行对比的文章。所列的图表简单、明了,必须能形象、生动地表现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它与文章或段落的文字表达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两者蕴涵的逻辑关系却不是相同的。如在Why Nations Trade一文中,可通过列图表把全文的内容显示出来:
  Trade becaus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resourc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通过列图表,把繁琐、复杂的课文内容压缩成清晰的逻辑线索。既帮助学生理清关系,记住课文内容,又使学生易于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列表时要注意剔除次要,保留内容主干(主题句,关键词等)。
  3.提问题。提问题是指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预习题或思考题。目的是为了诱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引导,激活知识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在英文课文教学中,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可以采用四个“W”和一个“H”来提问题。如Rock and Roll一文,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六个问题:
  a)How did the music“Rock and Roll”begin?
  b)How did Rock music develop?
  c)Where did the words“Rock and Roll”come from?
  d)When did“Rock and Roll”become popular?
  e)Who is regarded as the“King of Rock and Roll”?
  f)Which song is the most popular one of Elvis Presley?
  如果文章侧重记人,可设置以下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story(文章写了几个人)?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What happened to them(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What is the ending(结果怎样)?等等。这样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或听读,并思考问题,读毕或提问学生回答,或让学生作简要复述,学生会很快掌握整篇课文的大意。由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重新构思,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教师所提的问题难易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能力回答;还要鼓励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4.找主题句。为了使学生能直接地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通常教他们找主题句。因为作者通常采取主题句的写作手法,即用一句或几句话来直接表达主题。主题句在意义上具有概括性,在句法上简洁明了,全篇文章的各个部分都紧密围绕主题展开。在内容安排上层层铺叙,逐渐深入,直到把某一观点或事物论述得透彻明晰。在找寻主题句时,提醒学生多注意文章或段落的首尾部分。通常文章的主题句在文章的第一段首句,第一段末句和全文末句。通过找主题句,让学生对全篇文章有个整体的认识,理解文章的大意后,学生才会有兴趣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细节。
  5.设计多媒体课件。现在是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电脑信息网络高速发展使电脑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众所周知,电教媒体可创设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生动易懂、新颖多样、情节动人、幽默搞笑的情境,易激发学习兴趣。由于把复杂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图像,并在图片旁边加上简单的句子作注释。学生看了之后,大开眼界,感觉豁然开朗,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能很快掌握该课的大意。这样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在他们学习详细的语言点前掌握课文的大意,这会令学生学得更轻松,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06-427.
  [2]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64-56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27.
  [4]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New York:Seabury Press.1975.259.
  [6] 李欣.精读教学过程与英语能力训练——兼谈精读教学过程的哲学底蕴.语文学刊,2005(6).
  [7] 曹能国.要善于把哲学课本教“厚”教“薄”.中国职业技术与教育, 2003(5).
  [8] 冯霞.浅谈国外创新教学的启示.中国职业技术与教育,2003(5).
  [9] http:www.shidaiedu,comArticle.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