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关于中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教育的思考

作者:曾军宏 郭明生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就赋予了素质教育许多新的时代内涵,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创造力培养最有成效的学科之一。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学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创造力将来施用于何处,假如学生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多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工作,则艺术教育的一项主要目标就已达成。”美术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现行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现代素质教育的美术课程应该把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首位,克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狭窄、忽视学生的主动因素、缺乏智力开发和思维的培养等弊端。美术课程标准为推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准政策性的规范。由此可见,中学美术教育应当也必须能够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艺术形式、表现感受的能力,激活学生多方位创造性思维,使其审美个性不断向新的层次发展。为此,应从如下四方面施行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中学生处于生长的旺盛期,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也都有自觉探索的愿望。在他们身上,创造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的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其生长。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鼓励探索学习。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依然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导致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消失。科学的教学艺术着眼点不在于传授新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设了一种民主、自由、温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里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只有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进行创新活动的要求和欲望,才能真正调动起其心智能量进行创新活动。
  中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勤于思考,求知欲强,追求独特和与众不同的心理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不再用以往的灌输知识技能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要着重于启发和诱导。要以美术知识技能及名作引导思维,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抛出一个个思维的“诱饵”,在课上多设疑点,引导学生反复质疑,使之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会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其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其交往形式有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被鼓励发挥自己的才干,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强烈的好奇心进行学习。
  
  二、创设情境,营造创新环境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毫无疑问,良好环境的创设,在艺术教育中起着隐性然,但却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进行创造性美术学习的保证。
  校园的室内外空间设计以及用品的陈设,都应有利于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室的布置也是创设学习环境的重要方面。在专用的美术教室,通常应摆满师生的作品以及美术名作,使学生置身于艺术氛围之中。形象的艺术语言易于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欣赏情境,从而激发其创造冲动。
  根据精心选编的课业内容而设计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也是教师需要创设的另一种学习环境。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创设一个他们不曾经历过的学习环境,形成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的氛围。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完美情境,成为促进艺术情感的载体,可以取得教学最优化效果,从而刺激学生对美的联想和灵感。例如,在美术欣赏课这一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清晰的大幅画面、精彩的导引讲述,同时配一些民族乐曲和现代音乐创设情境,完成对形象、线条、质感、肌理、空间等视觉直观性的再现。这种情境能给美术学习带来一种新的感觉,其效果往往出乎意料地美妙。学生们经常会因此表现得异常活跃,从而增进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其间,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了全新的审视,逐步培养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敏感。
  
  三、引发创新思考方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其核心因素是创新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则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创造性,缺少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也就缺少了桥梁。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尝试通过“求异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目的在于产生和提出新颖独特的高质设想。这一目的决定了它是一种开拓未知领域的认识活动,是向多个目标寻求答案的思维,所以应放弃以往的整齐划一的灌输和训练的方法,可采用设疑导入、感知引导、合作探索、自由创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通过多种途径摸索和试探,获得美感经验,进行艺术表现,形成发散性思维多面向、多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的习惯。课业布置要具有灵活性,使求知成为一种活泼的探索和思考体系。
  一是采取一题多种表现形式的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即围绕同一题材,在表现手法上,可以勾线填色,注重线条的生动性和情趣性;也可以是色块组合,变固有色为主观色,制造一种特殊的情调,色彩或对比或调和,或是同类色渐变。在造型设计上也不作呆板的规定,可以简练概括,或夸张变形,也可任意置换,或分解组合,或异物同构,获得一种追求形体的新奇感觉,以一种全新的观察方式看对象,进行创造性表现。
  二是采取一题多种媒介材料表现方式。现代教育提倡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美术教育经常只是停留在对感觉的描绘上,没有摆脱纸和笔。而围绕着学生喜爱的题材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想象运用平面和空间的不同手段进行表现,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又使其对于材料与物体之间的联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四、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继续引发创新思维
  
  美术课程评价是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摒弃一切旧的、与时代不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设性地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上,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和个体的差异性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1.注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教学结果是静态的,而教学过程却是动态的。为此,要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致力于动态的过程评价,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其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作业评价则是一种静态的评价,这一过程要把创造性思维作为衡量学生作业的重要标准。作业评价反馈要及时,不能拖延。
  2.注重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学美术教育要改变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以及教师自评、同行评价的促进作用,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种评价方式能改进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得到最好的开发。
  3.教师要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多给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在指导的过程中,切不可用苛求和居而不变的尺度去看待学生们的作品,而应用赞赏的态度去欣赏、去发现学生身上乃至作品中的优点和微小的进步,学生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或艺术认识,虽然并不成熟和完美,但只要有一些优点,就要加以肯定,因为,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通过这种赏识教育使学生增加一份自信心和勇气,让其在心情愉快的情绪中以活跃的思维完成创造性活动。
  总之,中学美术教育不应该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创新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态。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研究采用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把美术教育延伸为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实现为师者的人生价值与追求。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