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立足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积极发展和谐教育

作者:张剑英 回娅冬




  和谐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现代教育的系统理论、方法为指导,探索学校教育内容合理配置与协同运行机制、促使学校教育整体结构达到优化和谐,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人文与科学共存于一个教育体系之中,让人文教育吸收科学中的好方法,促进人文的繁荣发展;让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使科学更加人性化、合乎人的善的意愿。因此,和谐教育就是以宽容的气度,合作的精神和共同的意愿为指针,通过协作、互济、融合,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消除隔阂、走向共荣的一种教育观念。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从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不可分割
  教育的价值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和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而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以追求精神的完善。健全的人格即真、善、美的统一。
  科学文化的内涵主要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其基本特征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是人生观、价值观及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包含着人们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对善良、诚信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赞颂,其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涵盖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在深层底蕴和价值取向上,是共通的、互补的,其共同的指向就是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教育应当深刻地反映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这种关联。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而离开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也是一种残缺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让我们学会做事,更好地发展;人文教育让我们学会做人,更好地生存。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人文科学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的精神财富。鲁迅曾说,教育的目的是“致人性于全”。为此,人们既需要自然科学,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不可分割。
  2.从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亟待融合
  19世纪以前,学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是人文教育居主导地位,主要体现的是其政治与文化的功能。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人们对科技推崇倍至,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鲜明,受教育者的功利心也越来越凸显。于是科学教育一统天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带来了诸多社会弊端:一是科学教育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全部用于造福人类,诸如高科技犯罪现象。二是科学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无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冲突的解决,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矛盾和冲突更加尖锐。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却越来越恐惧;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在高品位的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多的人却没有感受到溢满心间的幸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最终认识到,只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和融合,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共同富裕,人类才能迈向和谐的最高境界。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迫切需要。
  3.从教育的现状和进展来看,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趋于整合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世上。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融入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科学教育,主要是启迪智慧,而人文教育,既陶冶灵性,更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当今世界,国外大学早已开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实践。当代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在现代人才培养上,科技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二者不可或缺。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所言:“在教育上,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了这个基础,学校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成为先进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二、加强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积极发展和谐教育
  
  科学与人文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也是培养人协调发展的双翼,只有科学与人文携手并进,个人与社会才可能协调发展。和谐教育应该是科学与人文并重相融合的教育。因此要立足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积极发展和谐教育。
  1.树立人文与科学和谐的教育观
  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绝非科学观与人文观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在高层次上的结合,其内涵是在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科学与人文相互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促进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人的自身解放,达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存。
  在人文与科学对立的教育观念下,人文与科学之间被人为地设置了许多障碍、阻止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打破了人的发展的和谐性。正如闻名于世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院长施政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其目的就在于把二者融合成一种以科学和人文学科为基础又不削弱任何一方的广泛的人文主义,从而能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道路来。”因此,树立这一理念就要审慎地在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之间达到平衡:既要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又要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优化课程结构
  高新技术多半是若干学科整合或边缘学科的产物,这不仅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且还需要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人文与科学的融合能否得到实施,课程是关键,因此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有助于学生适应学科整合、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需要,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为此,创建新颖的课程体系应做到一方面提高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建立文理结合的多学科结构,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课程有机融合在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中去,做到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互动互补;另一方面,提高专业设置的综合性,整合重组学科专业、增强学科专业的包容性,使其成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平台。还要逐步改革课程内容,丰富其思想性和科学性,使课程内容蕴涵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僵化,严重制约着文理的渗透、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是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彻底打破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不仅是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中,通才教育作为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日益为国内外所重视,这种教育模式与和谐教育思想是相通相融的,其目标首先是把学生引向对人类命运的整体思虑,使他们能够深入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对思想和知识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总体的把握。其次是提供学生与他们的未来生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的更广泛的学科知识以便他们可以深入地触类旁通学习,从而获得一个专业人员必须有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再次是提供更多的方法教育,以便他们获得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自我生存的素质和能力。
  只有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才能利用各种学科进行连贯而有效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人文学科又有自然科学,从而使自己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4.重构校园文化
  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因此学校在强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的课堂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举办人文、科技讲座;开设人文选修课,倡导阅读人文书籍,努力营造一种科技、人文交融,生机勃勃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等,通过实践,使科学、人文知识内化为优良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和谐相融,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中国高教研究,2002(8).
  [2] 高汉运.对20世纪以来教育目的观的哲学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