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层次分析法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杨恒友 刘 杰 程小桐




  教学质量的评价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都至关重要。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问题,评价涉及的内容较多,评价指标受考评者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偏好的直接影响,很难完全排除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而且,评价指标一般都是定性描述,给实践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评判问题。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解决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教学质量的评价问题。评价结果更可靠,可操作性更强,整个评价步骤明确,评判规则简单,数据处理部分可通过EXCEL电子表格软件完成。
  
  一、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教授T.L.Satty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分解出问题的组成因素,并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将因素层次化,组成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按层分析,最终获得最低层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重要性权值。这种方法通过两两比较来确定最后的综合权重,往往会得到更为客观和准确的结果。
  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步骤如下:
  1.运用层次分析法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按照支配关系、从属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从而建立指标体系框架,并确定各组成因素。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用专家咨询法对同一层次中的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按照1—9标度法(表1)进行判断,处理后构建判断矩阵。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的相对权重
  W=(w1,w2,Λ,wn)
  然后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2)。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
  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4.由相对权重和各因素的得分逐层计算得到各层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综合得分进行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课堂理论教学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态度主要从教师的教风教态、仪表穿着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评价主要看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教学内容是否有系统性;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师对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是否透彻、易于理解(概念讲解);教学内容是否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的评价主要看能否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学语言是否标准、语速语调的节奏感;教学组织、教学环节是否规范;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板书设计是否简练、清晰。
  教学效果主要从师生互动交流情况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进行评价。
  
  三、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指标层各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表3-7)。
  
  由表3-7可得课堂理论教学的每一项指标的合成权重(合成权重=二级指标Bi×三级指标Bij)见表8,此权重值用于课堂理论教学评价。
  
  四、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在实际评价赋分时,为避免由主观行为造成的不合理因素,各项分值按四个档次进行赋分,即A:(9.5)、B:(8.3)、C:(6.8)、D:(4.5)等四个标准,均取其中值计算平均分,赋分表见表8。赋分值乘以相应权重系数即为评价指标项目得分。
  
  综合评价结果,一般地取评价标准为:优(1~0.86)、良(0.85~0.71)、中(0.70~0.61)、差(0.60以下)。由此可评价出该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从得到的结论看,在13项评价指标的排序中,教学系统性、教学方法运用、重点难点、达到教学目的排在前面,这四项指标权重之和占了总数的60%,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赋予不同指标权重,在评价时采用四级量化赋分,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准确,可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1]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 范晓玲.教学评价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 李继云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统计与咨询,2005(3).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