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别 梅 王洪录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没有一种古老的活动,能像教育那样,让人类对其产生的结果倾注如此多的祈盼,对其所引起的效应给予如此大的关注;而从工业化社会以来,也很少有一种技术,能像信息技术那样,唤起人类如此高昂的热情,激发着整个社会对未来的想象力。”信息技术促使教育的方方面面都经历着变革性的发展,教师作为其间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值得我们细致考量。
  
  一、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变化
  
  1.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有大量学习资源,教师、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尽管他们各自的发展水平、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或情感发展水平等方面是不相同的,但从主体的品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且,在信息化社会中,知识日新月异,如果教师稍有懈怠,甚至会失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的资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方式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深入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共享、交流与对话。
  2.教学的精心设计者
  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带来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育学的专家学者也在不遗余力的探求着相应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自然,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媒体的应用、教学步骤的安排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管理权。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必须同时是一个优秀的设计者,才能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赢得高效率,避免在信息的翰海中迷途。
  3.不再是独立工作者
  从前的教师是个体劳动者,彼此相对独立、很少合作。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间的封闭状态已不复存在。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科专家、教师与社会人士都是开放合作的关系,而信息技术也为这种广泛的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另外,值得强调的是信息技术教师是校园信息化的建设者,承担着对一般学科教师培训指导以及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任务,是校园网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
  
  二、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师自身的能力
  (1)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及技能。提高教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先决条件。然而,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
  有人曾对北京200名在职的中学化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化学教师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和获取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①利用图书馆的比例较低,教师经常去本校图书馆的比例仅为31.1%,没去过国家图书馆的比例达65.5%。②利用的文献内容和类型单一。教师使用的基本上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中文图书和中文期刊,几乎没有人选择外文期刊。许多教师不知道怎样查找和获取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为查找文献线索,教师利用开架阅览查找的比例最高58.2%,其次是通过同行推荐33.2%,再次是浏览新书刊31.2%,而主动上网去索取资料的教师比例仅是2.4%。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呢?上述的调研地点还是北京这种现代化都市,其他的城市状况恐怕更不乐观。
  (2)反思能力
  我国学者熊川武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教师反思被认为是教师对教学事件的元认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内容,教师是实践操作者,同时也应当有能力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溯源,反映出理论上的缺失。另外,反思作为一种自我认识和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无法追随信息时代的步伐。
  (3)组织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现实教学中,与大部分的学生相比,总有少数学生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成为班级的“学困生”。几乎每个人都难免在信息的海洋中迷航,忘记了启航时的初衷。协作学习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彼此互助学习、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学业任务。教师必须具备组织引导协作学习的能力,从全局出发,策划学习进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小组任务分工,有效地点评,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2.软件资源匮乏,硬件设施统筹性差
  从一些调查的资料表明,如今教学中应用的软件来源主要是市场购买。即使抛开市面上软件的良莠不齐这点不谈,教师必然要对软件进行选编和剪辑,以一定的技术水平的为基础。另外,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来说,如何将软件改造成能符合教师计划、达到教学效果的产品就显得有一定的困难了。而且,部分领导对信息技术硬件建设的关注大于软件,原因是硬件投资看得到,软件资源既烦琐又花钱,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的工作,这也是造成软件匮乏的重要原因。
  各地大多数学校基本都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硬件设施,但由于缺少统筹兼顾,往往影响使用效果。有些学校花钱给教师布置了电子备课室,有微机能上网,但一些附属设备如扫描仪,视音频输入设备却没有,常规媒体设备也未安装,这就是统筹的问题。
  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可以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心态分为三类:被动接受型、能力展示型和主动探索型。被动接受型的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发展趋势,只是由于对新技术的不熟悉,没有那么得心应手,所以在行为表现上仅仅停留在“也想”运用信息技术,但往往忙于媒体操作,很难抽出时间和学生交流,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能力展示型的教师通常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能够将课件做得很精彩,但更多将精力放在一些公开课的展示上,日常的教学活动就不那么花心思了。主动探索型的教师是以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的,他们愿意细致的思考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精心的设计教学,只是作为探索者最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
  
  三、相应对策研究
  
  1.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现代教育中,为了促进教师与同行及学科专家的沟通合作,需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共同体,使得教师在充分的对话、协商与合作中实现对学习和教学更深层的理解、高水平的思维,得到实时与非实时的帮助,在共享知识、经验、思想及互助活动中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角色和意义。
  在新的教学环境、教学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中,教师作为实践者,有很多问题和困惑,本身也希望能够多一些与同行交流探讨的机会,应该形成机制,比如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制度、同行评课评估制度等。同时,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与同行、专家交流和合作,真正形成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毫无疑问,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2.统筹现有硬件设施,建立软件制作平台
  硬件设施统筹问题相比较而言是容易解决的,因为,我国各地区、各学校都在积极的提倡硬件建设,但是,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作为一种设施的添置,作为学校评比、宣传的筹码,却没有充分从应用的角度来考虑。因此,统筹硬件设施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观念、出发点转变的问题。
  受唯媒体技术论的影响,在大陆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上一直都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软件建设与硬件发展不协调,使“软件匮乏”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我们应该关注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建设,软件建设不等于大批量引进课件、媒体资料,根本解决“软件匮乏”的办法是加强校园网建设,为一线教师提供积件库,同时搭建方便、实用的软件平台。
  3.加强教师校本培训,给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教师继续教育应包括两个部分:脱产参加集中培训和学校自主进行的培训。于是,伴随着大量涌入的国外相关信息,我国自上世纪末开始教师在职教育领域内,掀起了开展教师校本培训(school-based teacher education)实践和研究的热潮。与传统的在职培训方式相比,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所在的学校以及课堂,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可以预言,校本培训必将成为21世纪教师在职进修的主要模式之一。
  校本培训的优点自不必说,它使教师节约了时间和金钱,可以在学校长期持续的进行,而且很方便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然而,作为校方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注意外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各种外部诱因的利用,更多的倾向于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发,让培训成为一个展示个性、完善自我的过程,从而给予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