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王昉荔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不和谐的表现
中学生在交往中常常遇到矛盾和问题,有相当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不良现象,进而影响到学业、行为、心理等,导致许多新的发展性问题。中学生人际交往不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意识来看,存在交往价值取向的偏颇
观念意识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能动性的环节,它对交往主体具有指导性,对交往活动具有定向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观是指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目的、意义、态度等做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中学生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存在的偏颇,主要集中表现为在交往态度上,存在着交往愿望淡薄、冷漠、退缩的特征;在交往目的上,存在着功利化的特征;在交往评价上,存在着不稳定和多变的特征。
2.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来看,存在着个体主体性的缺失
主体参与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和发展个体主体性的重要途径。离开了主体参与的活动、实践,人的主体性就失去了对象化、具体化的可能。现代主体性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没有人的主体性,整体素质的生存就是一句空话。同样,在中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正确发挥的话,都不利于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为主体性过度、主体性丧失和主体性偏离。
3.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效能来看,存在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欠缺
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和谐的原因之一。不少中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交往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以致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不和谐的成因分析
实际上中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困惑,出现了心理上的障碍,并不是由单一的原因导致的,而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因素,包括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道德风尚及自身的素质、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综合概括起来有以下原因。
1.社会的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
自从我国在计划生育上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政策后,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孩子之间的“横向”关系减少了,代之以主要是“纵向”血亲的呵护甚至溺爱,这些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中学生相互间缺乏集体环境,从而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升入中学后相对开始独立的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
2.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中学阶段,家长、学校和学生的主要精力投入在升学上,甚至把向更高学府进军作为终极目标,往往忽略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至于在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方面,一般不会主动去关心他们在与别人沟通方面存在的缺陷,更不会在这方面为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使他们的交往能力这个非智力因素无法与他们的学习成绩达到同步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的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利益的交换。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金钱至上”、“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影响着中学生的交往观念。同学之间的交往往往带上了浓烈的功利色彩。
4.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交往活动会伴随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而进行,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心理学中常常涉及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心理定势等。这些心理使学生在交往中常感到各种不适,往往将社交圈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不敢涉足别的交往情境,因而他们的交往水平很难提高。
三、加强对中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与引导
孔于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中学校园也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作为中学生不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生活小圈子里,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利用一切机会主动与人交往、交流,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未来升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1.学会主动交往
主动交往不仅可以使人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权,展现个人交往的魅力和风采,而且可以消除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率,中学生要克服自卑、孤独、自傲、胆怯、怀疑等心理状态,善于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如见面主动问候、打招呼,来了客人主动让座、主动应酬,有了疑难问题主动请教老师,别人有了困难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等。
2.注意交往的原则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你若失去了财产,只失去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就失去了很多;你若失去了人格,就一切都失去了!”做人要有准则,交往要有原则,若不讲人格和原则,只凭感情和意气用事,则很容易误入歧途。为此,首先,要恪守道德和法制规范,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坚持公道和正义,不要惟利是图,见利忘义,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国格,自觉地用道德和法律规范约束自己。其次,交往要有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要善交友、多交友、交好友更要慎交友,同正直、诚实、见闻广博者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言而无信、阳奉阴违、花言巧语并无真才实学者交友是有害的。最后,要诚实守信。诚是做人之本,是美好心灵的核心,也是人际交往的核心。遵循守信原则,能够消除误会,增强信任感,同时能加深双方的感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加强协作,珍惜友谊
同学之间尽管有竞争,甚至有利益冲突,但同学之间的协作仍然占主导地位,同窗情谊是无价的。中学生要强化协作意识、集体意识,淡化个人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帮助,而且要关心集体的发展和集体的荣誉,为集体的发展贡献力量。同学之间有了矛盾要多做自我批评,要通过谈心、交心等积极的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4.掌握人际交往的礼仪
礼仪是以对他人的尊重和自重为基础的,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标志。礼仪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谦虚恭敬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礼多人不怪”,在人际交往中,中学生要学会必要的礼仪知识,待人以礼,热情爽快,不亢不卑,落落大方,并力求做到不失信于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5.讲究人际交往的艺术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有很多技巧和艺术。首先,要注意心理艺术。与人交往要揣摩别人的接受心理,不要只顾自己,强人之难,要提倡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保持双方心理的和谐;其次,要讲究情感艺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与人交往要富有人情味,要理解他人的处境,关注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帮助他人要真心实意,不要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不想向他人奉献;第三,要讲究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三春寒”,与人交往不仅要注意与人为善和善解人意,提倡一个善字,而且要重视语言修养,说话要文明高雅又不失幽默和风趣,表达要准确到位,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如有些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这些看似学习上的问题,其实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而是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帮助、指导学生消除交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换成.浅析中学生人际关系.甘肃教育,2006(9).
[2] 蔡启姣.中学生人格障碍浅析.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6).
[3] 刘建平.中学生人际关系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4] 颜茵.当代中学生人际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安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