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等生的心理困惑
作者:刘贵祥
一、对中等生典型心理问题的分析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表现在学习上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时感到无能为力,对成功不抱希望,伴随有沮丧、悲观、不安等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在中等生中的典型的表现是:无论做什么事,“我不行”这句话常挂在中等生嘴边的。它集中体现了中等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作为班主任可能往往注意到了学困生存在的自卑心理,但对中等生存在的自卑心理,则认识不足,关注不够,使中等生感觉受到了老师的冷落,感到自己在班中无足轻重。从而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形成自卑心理。这必须引起每位班主任的警惕。许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成功的条件,而是因为不敢相信自己能成功。
2.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这种心理现象在中等生“烦死了,烦死了”的抱怨中体现得更明显,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成功的愿望,但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严重的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现象。中等生产生抑郁心理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以及对学生造成的危害程度要高于优秀生和学困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是中等生。
3.闭锁心理。闭锁心理表现为对外界评价过于敏感,回避失败的意识较强,封闭内心世界,压抑情绪体验,孤独感强,行为表现为胆怯、退缩。中等生闭锁心理突出表现为学生平时不声不响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很少与父母交谈,又不愿和老师接近,极少提出问题或主动与老师谈话,他们只喜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的喜怒哀乐深深埋在心里或只向日记倾诉,在自我的小天地里默默地咀嚼生活,品尝孤独。
4.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表现为动机强度过高,急于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形成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矛盾冲突,常处于忧虑紧张、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造成精神压抑,例如考试焦虑。研究和实践证明,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高的觉醒和紧张状态,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但过高的焦虑水平则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中等生不论学习能力强弱,都会因一时的失误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从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然而,由于中等生在班级中常常是让老师比较放心的学生,其出镜率较低,往往得不到班主任的关注,各种心理反应也就容易被忽视。
二、预防和排除中等生心理问题的班主任策略
中等生的心理困惑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实质上是班主任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技术问题。班主任为了克服工作中的不良倾向,促进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应在思想和实践中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构班主任的学生观
班主任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尊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倾听和沟通。班主任应该“蹲下来”,用一颗童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青少年的视野看世界,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班主任要接纳学生的差异。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
“接纳学生的差异”在操作上的含义就是要绝对地尊重各类学生的人格,要倾听学生内心的困惑与苦恼,要给学生以更多、更及时的理解、关爱和帮助。一句话,接纳学生差异就是善待学生,而不忽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
2.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生命线。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冲突。师生关系处理不好,其直接后果一是导致学生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控,就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二是导致教师威信下降,甚至是威信丧失殆尽。可谓两败俱伤。
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就应该注重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与技巧,增进师生心灵沟通,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与氛围。
3.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改进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不仅要在班级工作中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问题,而且要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不仅要关注学生问题行为的表面现象的转化,而且要关注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层面的调整;不仅要强调法制、道德、纪律、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管理与约束,而且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与自我向上;不仅要注重运用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说服、榜样、激励等传统手段或方法,而且要注重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尊重、理解、同感、沟通等辅导的技巧或原则。
4.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预防和排除中等生心理问题
中等生存在程度不一的多种心理问题,这是一个勿庸置疑又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在四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只要班主任真正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就完全可以在预防和排除中等生心理问题上有所作为,收到满意的效果。
(1)理解是基础
中等生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在成绩上徘徊不前,可能在交友上不尽人意,优秀生不屑与他们为伍,而学困生又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夹在中间,也许几头受气。作为班主任,必须更加地理解他们,更加小心地去呵护他们那容易受伤的心灵,应更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想。只有深入地了解中等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好厌恶,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多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才能建立起师生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2)真爱是灵魂
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往往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优秀生和学困生上,表现良好的中等生反而被无意中冷落了,使中等生的精神欲求无法得到满足,使最具可塑性的大多数中等生得不到切实的关心和培养,这实在是教育的严重失误,也是一些班主任工作不能受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老师的爱心无疑是预防和医治学生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拥有和享受班主任的爱,是每一位学生的渴望,更是每一位中等生的渴望。
(3)鼓励为策略
班主任应把树立中等生的“自信心”作为主攻目标,把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意识作为突破口。在各种心理问题中,自卑心理往往是导致或加剧中等生其他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要树立中等生的自信心,关键的是要设法在学习和做人上帮助其提高。班主任既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热情的鼓励,促其产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积极情绪,又要帮助中等生找到改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针对中等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其逐步学会自我制定学习与成长计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提升中等生自我人格魅力,去赢得发展的机会。
(4)展示为根本
班主任还必须努力给中等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自我的大舞台,让中等生活跃起来。在以往班级管理制度下,中等生往往只能是被管理者,很难真正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所以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要给中等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机会。我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班委会轮任制,班干部采用学生自荐、班级选举、组阁等方式,每学期轮换一届班委会,几年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给中等生以解答问题的机会,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使他们从胆怯、紧张和漠然中摆脱出来。
(5)合作是源泉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首先,要争取各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其次,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影响来改变每一个学生。
总之,班主任工作要做到面向全班学生。实践证明,中等生积极向上,就会促使优秀生加倍努力,同时又会使学困生有一些行为失去市场,从而有利于班级整体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