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从教学技术本质反思技术应用

作者:常春艳 涂荣豹




  一、教学技术是什么
  
  1.存在于教育中的教学
  自人类起源,教育就存在了。虽然广义的教育无处不在,但是系统教育实现的是教学的实施。尤其在学校中,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有目的的促进人的身心向上发展的精神活动。这样说来,教学可以看成教育的一个“子集”,它必然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实现的“人为”过程:首先教师按照教育目的,依据教育规律和经验,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技能,然后和学生一起有效的实现教与学。因此教育处于宏观的理论层面,教学则是微观的实践层面,而对于实践的复杂性,教学则必然表现出更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2.存在于教育中的技术
  《辞海》中将技术定义为:“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和方法。”存在于教育中的技术,还应表现为师生的创造性活动,教育离不开技术,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元素,不存在没有技术的教育,也不存在没有教育的技术。教育和技术的本源都是人类社会的需求,即产生于人类为满足生存与发展的求索之中。
  因此,从目的性看,教学是一种有意向的行为,其目的是在于诱导学生学习;而技术也是为了达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目的应运而生的;从创造性看,同样的教学内容被不同的师生创造出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而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必须是不断的推陈出新的创造过程;从效率性看,以“有效教学的理念表现最为突出,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而技术的效率性更是衡量它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这样教学和技术具有极相似的属性,并且将教学和技术作为一个合成主体进行研究可以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将教学和技术作为一个合成主体研究,对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技术的内涵
  AECT将教学技术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中就看出教学技术绝非仅指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思想、方法等。之后在此基础上AECT又将“教学技术”改回“教育技术”并将教育技术介定为:“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便利学习和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实践。”再次说明教学技术绝不等同于教育技术,它应自成体系,融合技术与教学的合理性成分,形成交叉的知识体系,这“交叉”应体现为:
  首先,教学技术要以“教学”为核心。它来源于师生教学的需要,服务于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教学个性,即每个教学实践者对它都有个性体验色彩的解释和运用;同时又有明显的教学共性,即每个教学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都脱离不了它的运用,同一种教学技术在被众多的教学实践者反复运用。正因为在这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教学中,教学技术才得以合理的继承和不断的创新。
  其次,教学技术以“技术”为依托。就“技术”而言,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依据技术在物理和行为学上的双重表现性,可以分为物化的媒体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使用为代表,和非物化的教育规划、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也可以按照教学过程的实施,分为教案编写技术、导课技术、讲授技术、提问技术、讨论技术、结课技术、试卷编制技术等内容。更广泛的认识还可把教学范围内一切可以用做教学的工具都看成教学技术,如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也是教学技术的表现。
  这样教学技术的内涵就建立在“教学”和“技术”两个维度上,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创造的教学“工具”,包括相应的技术设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思想。
  
  二、对教学技术应用的反思
  
  1.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统教学观念更新的相对滞后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不断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然而传统教学观念对技术的应用一直处于保守的“抵制”中。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尽快地更新教学技术观念,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技术相对于今天的教学活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我们所竭力反对和批判的也不是物化的教学技术,而是教学活动的技术化思维和态度。正视教学技术的作用,构建教学技术的时代理念,才是教学技术应用的关键所在,才能逐步缩小技术与观念之间的差距。
  2.教学技术改革的理想性与条件的缺失性
  对我国而言,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很多与教学技术改革配套的主客观条件尚不具备,造成教学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局面。我国目前在借鉴了国外改革思想的基础上,虽也作出了相应的宏观规划,可是我们所缺失的客观物质条件是无法移植的。对于目前教育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的现实,我们不能保证教学技术的改革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实施的规划,这就要求教学技术的应用循序渐进的开展,否则极有可能偏离了教学技术应用的本质。研究说明,现代教学技术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学的,但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组织、管理和评价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为教学技术的改革创造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3.教学技术应用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转向
  传统教学中教师强调教学技术的非物化应用,注重具体的教案编写技术、导课技术、讲授技术、提问技术等方法层面的体现,同时辅助少量单一的媒体工具,如投影仪展示教学内容,观看录像感受文学作品等。
  而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表明教学技术的应用朝着多元化发展。如数学规定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实验,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必要的学习材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率。通常这些多元化应用主要表现为:(1)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如Flash、几何画板课件给人动态效果的视觉;(2)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如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应用;(3)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如远程教育;(4)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5)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实施。这些与传统教学技术的单一应用形成鲜明对比,也就为实践者从传统单一的应用模式到多元化教学过渡带来种种不适,但只要实践者合理应用,有条不紊地开展,必将掌握现代教学技术。
  4.教学技术应用中忽视学生和否定教师的倾向
  (1)忽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主体的倾向。教学技术的应用过于强调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教学对象的积极强化,注重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强调学习的外部刺激条件设计,注重高质量的教和教学内容的开放,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着教学过程来安排强化和要建立的行为之间阐释偶合关系进行设计,没有考虑教学主体行为反应的心态变化、内在涵义、认知规律、以及社会环境对主体学习的影响。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需要从教学者从对教学过程的有序操作转向对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的指导,从根本上确立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方面指导教学过程,既注重理性的探究发展活动,竭力刻画教学活动过程,又要关注到教学主体的特性发展、情感、意志乃至潜意识活动在教学中的价值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技术建立在科学的可靠基础之上,又包含必要的非理性因素,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开发出教学过程中人的内在学习资源和潜力,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2)否认教师主导地位的倾向。伴随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人认为教师的作用被大大削减了。他们认为教学技术在传递知识信息方面和教师的职能一样,甚至会更好。事实上,无论技术如何先进和发达,也无论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看待它对教育的作用,教学技术之于教学活动的意义,应始终理解为教师教学工具和手段的更新。
  从教学技术与教师角色的内在关系及其二者的有机结合方面进一步分析,我们坚信教学技术发展的永远无法替代教师角色,而且教师才是教学技术发展的永恒动力。因为技术手段对知识信息的传递表现出机械化、标准化和可预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依靠教师的说明、解释、启示等,才能使学生、知识和技术手段之间建立起实质性联系,使学生借助于技术手段活跃思维、学会创造。
  总而言之,教学技术不是一种自律自主的力量,它为教师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可能性,但也常常因这些可能性而使教学处于一种不佳状态。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既非善的、也非恶的,而是既可用以为善、又可用以为恶,只有人才能赋予技术以意义。教学技术亦如此,它只是教师的工具,教学技术自身不可能发生任何作用,只有教师才能有效应用教学技术。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