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教师教学案例分析的实践探索
作者:魏 华
要理解案例分析,必然要先理解什么是案例和案例分析。
1.案例的定义
郑金洲认为:“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国外的学者如理查特(Richert,A.E.)认为:“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而卡根(D.M,Kagan.1993)定义为:“课堂案例是对真实的课堂情境的一种描述,这种情境包括与所要澄清的和要解决的目标问题有关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案例是在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发生的具有展现一定经验问题的事件,并以某种合理的文字叙事方式表达出来的文本。
2.案例分析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案例分析是“一种以对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而引起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育案例分析以教育理论学习为基础,是对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是教育理论在分析、解决教育问题中的具体运用。它强调的是智力的外显性、思考的多向性、空间的多维性和结论的多元性。”所以,案例分析是对案例的运用,其基础是教育教学理论,而目标指向的是教师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因此,案例分析是指在已有的案例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并对案例重新认识和解读,从而提高的教学水平。
二、案例分析对教师的重要意义
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实践中,案例分析形成了系统的实践方法模式,但在教师职业领域,案例分析却进展缓慢。借鉴其他专业的案例分析运用的成就,积极把案例分析引进教师职业领域,笔者认为将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1.案例分析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最早提出把案例分析引入教师职业领域的是杜威,他提出了“知性方法”的概念。知性方法“即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洞察’、‘反思’。”但杜威的“知性方法”没能引起当时学界的足够重视。所以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必须寻求新的方法。而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教育理论更好地贴近实践,从而弥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感、生疏感。而且通过案例分析的训练,可以使教师成为教学工作的反思者,并通过教师自我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正如伯格丹(Bogdan)和拜克伦(Biklen,1992)所说:“因为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不仅是按照本分工作,他们还要观察自身,他们后退一步,与直接的冲突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能够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
2.案例分析对教师水平的提升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图式——或者事实、概念、思想和经验的组织网络——在一些重要的方面非常的不同。而且根据Sparks-Langer和Colton(1991)的研究,专业教师在处理课程的变化以及教室中的异常状况时之所以比教师远为成功是“因为(1)很多惯例和内容就像自动脚本一样保存在专业教师的记忆中;(2)他们丰富的图式允许这些专家迅速地按图索骥,采用合适的策略”。如何让教师形成“自动脚本”和“丰富的图式”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关口,案例分析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案例分析它可以帮助教师从压抑性的、常规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以一种审视的、有智慧的、具有教育性的行为去实践教育的目的要求。并且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为教师提供借鉴别人教育教学的机会;促使教师更深刻、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工作;促使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高教育认识和教学水平。
三、如何进行案例分析
要具体进行案例分析,需要分析其理论模式,案例要素和具体的程序。
1.案例分析的理论模式
每个案例分析者必定有自己的理论视角,因此分析者要受一定的理论观点的制约。合理的认识自己的理论视角有利于看到自己分析思维的优势,同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理论分析的缺点。更多的从多个理论角度分析,有利于更全面的认识案例的意义。有学者对案例分析的理论模式归类如下。
(1)把案例分析作为针对特定心理学原理与教学论原理加以应用,使学生理解理论原理的方法。在这里,案例仅仅是显示所教的原理与技术的具体素材,却忽视了实践问题的复杂性与语脉的依存性问题。
(2)《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报告书的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L.Shulman)小组所采用的方法。以教师直面的实践问题为案例构成,从中进行教育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的原理与技术的整合的教育。
(3)麻省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D.Schon)倡导的方法。要求“活动过程的反思”(reflection inaction)具有专业思考特质,在以案例为对象的反省性思考与探究活动中把握原理。在这种类型里,教师是“反思性实践家”,教育实践是作为师生相互展开探究活动的“反思性实践”来界定的。
(4)阿拉斯加大学的朱迪恩、克莱因菲尔德(J.Kleinfeld)所实践的方法。这是学习管理学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的方法,组织案例的解释与讨论,对学生进行“教师式思考”(thinking like a teacher)的教育,亦即资深教师直面的两难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思考模式。
(5)帕尔大学的西尔弗曼的实践的方法。它是从鲜活的案例本身出发,综合学生拥有的经验与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原理,进行具体的实践实例的诊断与分析的类型。
2.案例分析的要素
案例是由多种要素结构组合而成,笔者认为案例要素有:
(1)理念目标要素。案例要选取有意义的事例,其背后无形之“手”便是教育理念起主导作用。所以,案例构成要素之首是对案例体现的教育理念的多角度解读。
(2)背景条件要素。要分析案例的背景,因为行为是在一定时间背景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
(3)事实过程要素。案例以教学叙事为主,事实过程便成为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和指向对象。
(4)分析反思要素。案例要为教学研究用,所以对教学叙事的反思分析是案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同样的故事,我们往往可以从中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思和评论,所以,分析反思的效果,往往可以从根本上决定案例研究价值的大小。这无疑是案例研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5)人物要素。案例作为典型故事,必是人活动的描述,因此必须把握人物的特点和人物的思考及行为,从而揭示人在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并通过移情分析,掌握他人活动原因。
3.案例分析的程序
案例分析进入具体的细节操作阶段,要求案例分析者全面而详细地揭示案例的意义。笔者认为案例分析的具体操作有几个步骤:
(1)拿到一个案例应该粗略的了解:案例大概描述了什么样的故事?有哪些人物出现?大致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冲突是什么?我有类似的经历吗?
(2)对案例进行格式上的分析。案例的格式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标题”、“引言”、“故事背景”、“问题展开”、“反思与讨论”、“附录”。通过对案例格式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掌握案例的结构,并从整体上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3)确定案例的问题焦点。案例是为了充分展示问题而出现,所以抓住案例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的独特点。
(4)确定案例的人物。将问题的焦点找到后,说明事件的冲突也基本确定。把案例中的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在案例中确定出来,从而更详细地复原故事的整个情节,为我们提供故事的完整图示。
(5)每个人对案例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就成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我们应该肯定每个人自己的独特认识,毕竟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当然应该对不同的结论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他人的理解。
(6)阅读参考专业人士的评论。通过专业人士的评论可以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当然也不要迷信专业人士的权威,应该与他们保持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案例分析的注意事项
案例分析不是完美的分析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只有全面的认识案例分析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运用案例分析。我们认为案例分析要注意如下几个事项。
第一,在充分理解案例之前,不要忙于下结论。只当作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当我们深入理解后再进行相关分析。
第二,案例分析的结论可能不相同。不同的老师对相同的案例可能有不同的分析,因此案例分析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案例分析的作用是促使教师去反思问题,同时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案例分析不应就事论事。案例给出的是事件,因为案例是为了更好的揭示事件背后的东西,只有跳出事件本身,才能更好地理解产生案例事件的真实原因,从而提高教师自己教学的思考能力。
第四,案例分析兼容并蓄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