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作者:贺春霞 崔建立
一、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
1.教材的编写。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的内容应该能够体现出中西方文华的差异,人物对话应是实际生活中人们进行交际时使用的语言。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指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对答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及应付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所谓应付能力是指在交际中会解决困难和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通俗的说,交际能力是指通过语言做事情的能力。学生交际能力的高低与教材编写有着直接的联系。
2.教师的引导。除了教材,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要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还要靠教师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他们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作为外语教师,首先自己要尽可能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在英语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尽可能多地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质,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学地道的语言,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做到在实际交际中语言得体。对西方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吸收。只有注意语言和文化的结合,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我们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才是完整的,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3.考试的导向作用。要搞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考试的改革。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反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巧的一种教育手段。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场重头戏,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英语考试的制度、内容和题型结构就对英语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整个英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4]。社会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部分条件,但由于英语考试体制的不完善,外语课素质教育和培养交际能力的目标在贯彻时往往让许多教师知难而退。
二、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
1.教师自身的文化敏感程度。一般来说,青年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优于中老年教师。这种现象与我国外语教学走过的历程是分不开的。过去教授语言大都以所谓的“语法翻译法”为主,极其重视语法规则,做大量的英汉互译,强调谈语言,而不是用语言。50岁左右的教师大都在这种教育的指导下学习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优势在于能把语法讲得深入浅出,句法结构分析得明白透彻,教出来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青年教师则受近年来流行的交际教学法的影响,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交际的过程。因此他们的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听说能力更强,对西方文化更感兴趣,具有更强的交际能力。
2.教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虽然大部分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文化与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培训,又没有多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再加上教材,教学目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并没能很好的导入文化,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直到今天,重教法、轻学法,重传授语言知识、轻培养语言技能的传统语法翻译法还为许多教师所采用。这种教学法将语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方法让学生花上许多年做许多的练习去把语言说对,语法使用正确,但永远也不能说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5]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交际教学法的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摆脱了知识接受者仅仅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机械学习者的地位,真正达到用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关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1.完善考试制度。可以在考试中允许使用工具书,素质教育强调自学能力,工具书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会改变英语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将会给英语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创新教育的意义所在。当然,改革英语考试制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现行制度下,应对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便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强化英语考试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语言离不开文化,学习外语是把它作为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因此,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作为英语教学的目的。那么在考试中注重考核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便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了。
我们可以高兴地看到,近两年试题题材内容是越来越丰富了,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材料的选材上。特别是内容涉及人文科学的议论文越来越多,而且外国人议论的角度与我们往往是大相径庭的。学习外语,并不是说要读者全盘接受其他文化的观点,但至少应当了解这些文化,并熟悉他们表达观点的方法。因此卷面内容要现代化,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不仅考查基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思维能力。走出“不通读理解全文就可做题”的怪圈,要求考生在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基础之上,附加逻辑推理和合理想像,然后才能确保顺利完成。
3.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进行培训。外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外语教师必须比一般学科的教师更具备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因此,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及时更新文化知识是极其必要的。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比一般学科的教师具备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
4.普及网络和电化教学手段。因特网应用于外语教学和研究拥有无限的潜力,网上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并能够做到随时从网上截取及时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学和研究,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网络还为师生开辟了一个与整个外语世界的人们交流思想和相互学习的广阔天地,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国外最新的资讯和文化动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思想。
因此,学校应在师生中普及电脑知识,教师要积极学习,掌握打字、上网、收发邮件、制作课件、制作网页等基本技能,以带领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另外,应充分利用英语录像和电影开辟第二课堂以便学生能直观地接触外国文化,这些节目提供的场合多,语言材料也丰富。
5.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教育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建立与国外教育界的联系,为英语教师提供亲身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也为中学生提供与外籍教师交往的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s面对面交谈,在日常接触中往往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什么场合下讲什么话,怎么对答,有哪些非言语行为,只有在课下才能观察得到。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兴致盎然地,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陆忆松.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 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3] 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4] 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5] 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外语界,2002(4).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