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高考改革对地理教育教学的影响

作者:付景保




  近年来,高考在科目设置、内容、形式、录取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高考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核心,考题从以前的更多地关注知识立意逐步过渡到更注重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由比较多地关注考知识点转向更多地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地理教育尤其是中学的地理教育必须适应地理考试的变化,地理教育与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内容上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我国地理高考改革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地理高考开始于建国初期。建国后,几经曲折,变化很大,大致经过如下几个时期.
  建国初期至1959年,随着新中国政权的不断巩固,普通高校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其中地理学科为必考科目之一。1954年高考开始分文、理两大类,地理科被归入文科类,试卷满分为100分。1955年又将考试科目分理工、农医、文史政治财经三大类,其中地理科与语文、历史、政治一同被作为文史政治财经类的考试科目。
  1959年以后至1965年,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受当时“教育革命”的影响,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时数大量减少,地理科未被列为高考科目。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地理高考随全国高考的取消而被取消。
  1977年8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重新实施。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考试科目分为理工农医和文科两大类,地理科被纳入文科类考试科目中,单独命题、满分为100分。
  1990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变化,我国高考开始进行重大改革,逐步建立与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实行“3+2”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即在高考科目中,文科取消了地理,理科取消了生物和政治。高考取消地理科目的考试,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学者的广泛关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广东省首先开始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地理科作为“x”中的一项被列入高考科目范围,标志着地理科目又重新出现在高考科目中。至2002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已把地理学科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范围,这无疑对中学地理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6年10月份以来,《人民日报》以“关注高考改革”为题目,对近年来的高考改革进行了连续报道,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考改革历来倍受瞩目”;“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加大高考改革的力度:在内容上,一些省份可以自主命题,一些院校可以自主招生;在时间上,除在部分地方试验过春季高考外,现行的夏季高考各地时间也不尽一致。可以说,通过地方和高校的不断探索,高考,已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态势”:“据了解,2006年教育部已经批准了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4个省区的200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这也是我国第一批实行高中课程改革的4个省区。此外,江苏省的2008年高考改革新方案也已上报教育部,目前正在等待批复”。由此可见,高考改革的话题将是一个持久的热门话题,高考改革的路还很长。
  
  三、高考改革对地理教育教学的影响
  
  1.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技能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和肢体动作方式的一种课型。其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原有技能;形成熟练、准确、规范的操作行为;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意以及友好与人合作的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顺应素质教育,地理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的考查,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综合素质的考查。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平时的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知识应用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形成,要把知识转变成技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各有贡献,各有所得,而不是只关注教案是不是完整,教师讲了多少,而忽略课堂教学是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地理课程专家林培英博士认为: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有直接体验,二是学生有操作行为。
  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这是针对我国传统教育中学用脱节、考试为中心等弊病提出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活动被重新定位,赋予新的含义和使命。可见,突出实践教育环节,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不仅势在必行,并且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代表着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的题型变化中可以明显看出,地理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地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地理科学应用性特点,是当前地理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地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改革创新的时代命题。地理教育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观的形成,让学生知道实践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联系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综合化是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不仅表现为高中与初中地理、中国与世界地理、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且还表现为地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不仅地理方面的知识要全面,而且还要具备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更适应于将来的中学地理教学。但是过去我国的地理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教育、轻应用教育;重单一学科知识的教育,轻综合学科知识的练习。因此,在以后的地理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教学,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目前变化的地理高考的需要。
  4.加强人文地理知识的教育
  人文地理教学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思想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育中,人文地理教学虽然也居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的地理教育,始终是重自然地理的教学,轻人文地理的教学,在不同的时期,虽有过若干改革,但多数是零星的、浅层的、局部的,人文地理的教学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具备鲜明的面向21世纪的色彩。从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知识结构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比重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人文地理知识的教育。
  5.注重开展乡土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就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知识,可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发展性和教育性很强的区域地理课程。“乡土”是学生最接近、最熟悉、最有情感的地方,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又正是学生成才素质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但是许多学校过去并没有把乡土地理的教学纳入到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去,乡土地理知识的教育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学校乡土地理教材内容陈旧,结构过时,有些省区迄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乡土地理教材,给学习者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地理教育要不断更新乡土地理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乡土地理研究及教材编写。加强乡土地理教育既是国家课程改革对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具体要求,也是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澄等.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亚南.50年地理高考的历程及近五年命题指导思想.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12):4-6.
  [3] 张亚南.高考能力测试与试题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林培英.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与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2(11):46-50.
  [5] 杨载田.高师乡土地理课程教学探索.福建地理,2003(3):51-53.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