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肖邦音乐创作管窥

作者:华 雷




  一、肖邦的生平
  
  波兰音乐家弗德里克·法朗士·肖邦(1810-1849)的创作,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体裁上。祖国被列强瓜分带来的民族巨大不幸,迫使这位波兰青年带着他那完美而独特的钢琴艺术出走他乡。1829与1830年,肖邦在当时的欧洲音乐中心维也纳和慕尼黑施展他的才华,他在钢琴音乐领域的天才,很快赢得了大都市音乐听众的喝彩。之后,就像许多波兰逃亡者那样,肖邦定居巴黎,并很快成为巴黎名流沙龙中的偶像。
  肖邦的音乐,在当时代表着和德国音乐不同的另一种音乐风格。炽热的感情状态与内心消不掉的忧愁和哀伤这两者,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再加上异常优美和精雕细刻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富于创作力的艺术个性,使肖邦博得了“钢琴诗人”的美誉。肖邦音乐风格的个性化,使得他的音乐无“学派”可言,任何时候,只要他的风格一出现,人们就会说:“这是肖邦”。
  肖邦音乐的这一独特风格的源泉,特别是他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元素——旋律源泉,是从哪里来的呢?
  1810年3月,肖邦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法国移民,曾积极参与波兰反对异邦入侵的起义;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会弹钢琴,又爱唱波兰民歌,因此肖邦自幼从母亲那里获得了波兰民间音乐的深刻印象。在中学和音乐学院期间,他还时常利用假期到波兰的许多地区旅行,仔细观察农村生活的各方面活动,聚精会神倾听民间曲调。在他家里许多文化界来客的生动谈话中,肖邦还接触到关于波兰的历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因此,他从生活中亲自观察到的东西,远比他的老师教给他的要多;他对波兰民间音乐美的深切体会,以及他对祖国葆有的诗意之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复一年地深深铭印在他的意识之中。
  
  二、肖邦的作品风格
  
  肖邦是民族作曲家、艺术家,他的创作是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相联系的。在他的音乐中,民间的根源表现得最清晰的是旋律。
  在肖邦的旋律中有一些作品援引了本来的民间旋律。例如:肖邦青年时代的一首钢琴梦幻曲是根据波兰民间主题写的。还有b小调谐谑曲中间的抒情段落里有一支波兰“圣诞节”歌曲的曲调(作曲家已经把它大大加以变形了)。波兰作曲家诺斯科夫斯基在他的论肖邦创作的书里说,他曾听到过一首牧歌,它的曲调几乎完全和肖邦的升F大调即兴曲的第一主题一样。伊瓦兹凯维支在谈到肖邦写的《棕榈岛》玛祖卡舞曲时,指出:“它的头几小节(这是肖邦作品中不寻常的现象)奏出在波兰家喻户晓、极受欢迎的歌谣《草地上花儿五彩缤纷》的天真可爱的旋律”。然而肖邦的旋律与波兰民歌的联系决不仅仅在于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引用了一些民间曲调,也不仅仅在于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民歌中典型的音调、歌腔,重要的是肖邦的旋律风格特点与波兰民间音乐的旋律风格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或者说肖邦的旋律是吸吮着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养分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
  肖邦的旋律风格特点和大多俄罗斯古典音乐家(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等)的旋律特点一样,是和整个斯拉夫民间音乐的特点相一致的——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是肖邦旋律的特点之一。其中俄罗斯民歌所特有的变体发展也是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而肖邦音乐中的最大特点正是旋律的变奏。肖邦的摇篮曲是这种变奏的典型范例。整个作品中,在不变的主音持续低音上,每一小节变换着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乐曲的开头,在这非常纯朴的固定低音的背景上,奏出有明显的民间色彩的迷人的旋律。肖邦虽然用“装饰”型的各种变体手法来改变它,但始终保持音乐的总的温情诗意和宁静安逸的“亲切”感。
  肖邦很喜欢在多次回到主题时,每次都用它的新的变体来丰富它。升F大调夜曲作品第15号就是肖邦作品中把旋律加以装饰“加花”的最精彩的范例之一。
  声乐性和器乐性的结合是肖邦旋律的又一重要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是与波兰民间的音乐特点相联系的。自古以来,在波兰的民间生活中,声乐和器乐(主要是小提琴)都同样盛行。波兰民歌是单声的,并且常常有不复杂的伴奏。器乐的音调常常渗透到波兰的民歌中。这些特点常常在肖邦的音乐中也可以看到。肖邦的音乐风格最大的特点是声乐性和器乐性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在他的音乐中有许多旋律是歌曲的音调自由转为器乐的音调,或者是相反,器乐的音调为声乐的音调所代替。但最常看到的还是前一种情况,例如降D大调夜曲作品第27号。
  肖邦经常把如歌的曲调加以装饰,这种装饰音虽然带有器乐性色彩,但与它的旋律源泉仍保持联系。在升F大调夜曲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肖邦在反复时又陈述出开头的旋律形象,这形象以后好像“熔化”在优雅的经过句中,而后来自己又呈现一次。正是这种与歌曲基础的不断的联系,使肖邦的装饰音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它是器乐性的,但并不丧失声乐性。用李斯特的话说,肖邦的音乐“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的优美”。在肖邦的音乐中,装饰音是对主要思想的“补充”,从来也不会流于“空洞无物”。马捷尔正确指出:肖邦的装饰变奏“大大加深了旋律的音调表现力,同时还促进了旋律的川流不息的性质”。
  除了声乐性和器乐性以外,宣叙调性、朗诵调性也是肖邦的旋律特点。肖邦的旋律常常是在说话,而且这说话也像它们歌唱一样富于表现力。例如E大调练习曲的主题,简直使人不由自主的要唱它,这支美妙的旋律完全是歌唱性的。g小调夜曲作品第37号的整个第一段几乎完全是激动的宣叙调。
  在肖邦的乐曲中有不少旋律,将声乐性、器乐性、宣叙调性综合在一起,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马捷尔在他的《论旋律》中,很恰当地称这种旋律为综合型。例如E大调夜曲作品第62号:流畅如歌的曲调无拘无束地一会儿转变成富于表现力的朗诵,一会儿又转变成肖邦式典型的音响装饰。这种例子还可以在f小调夜曲、升F大调夜曲和f小调叙事曲中找到。
  
  三、肖邦的作品旋律特点
  
  肖邦的旋律还和意大利的歌剧有着很深的联系。肖邦很熟悉和喜爱歌剧。在他的书信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歌剧和歌剧演员的非常精细的评论。肖邦把当时的歌剧中的许多因素通过某种方式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马捷尔在谈到典型肖邦式的从如歌曲调转到器乐花腔经过句的手法时写到:“可能是意大利歌剧旋律中的这种转变的手法引起了肖邦的注意;大家都知道,意大利的歌剧对肖邦的创作是有影响的。”雅希梅茨基在他的著作中写到:“在开始研究肖邦的夜曲的时候,需要提出我们这位作曲家对待意大利音乐的态度问题。从来不容怀疑的是:肖邦像大多数波兰人一样,内心热烈崇拜意大利和意大利艺术。肖邦在华沙能够熟悉许多意大利歌剧,并且他对意大利歌唱家的声乐技巧给以很高的评价。他也很推崇意大利作曲家的艺术,他特别钦佩别里尼。”
  肖邦的钢琴“花腔”和歌唱性的旋律与歌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在F大调夜曲作品第15号中,人们很自然地会觉得像是女高音歌手在歌唱。肖邦的宣叙调与歌剧的联系也不少,例如g小调夜曲中没有叙事曲因素;这是一个苦痛的人的激动的独白。在f小调协奏曲中,天才的宣叙调性的小广板里可以听出火热的爱情的誓言,它也丝毫没有叙事性。肖邦有时还用伴奏来强调朗诵性段落的歌剧性。例如:B大调夜曲作品第32号的结尾处。听众在听它时很容易想到是定音鼓奏出的隆隆声,预示着主人公的激动的、愤怒的语言,然后有管弦乐的严峻的和弦来伴奏!这一段使人感到很像歌剧中一个虽然短小,但充满震撼人心的戏剧性的场面。
  拉赫玛尼诺夫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在肖邦的创作中,旋律也是最主要、最有力量的表现手段。无怪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反对现代主义思潮、保卫旋律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时,曾把肖邦的名字与“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名字相提并论。
  
  四、结束语
  
  由于波兰民族民间音乐及文化的深切熏染,使得肖邦对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有一种心神交融,情有独钟的感受,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成为肖邦心中汩汩流淌的音乐泉流,他的旋律之所以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肖邦把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以及他诗人般的情怀深深的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加之他把歌剧中的歌唱性巧妙地揉进他的旋律中,并给以力求真实、纯朴、平易的表达,使得他的音乐独具一格,他的全部音乐语言既源于民族民间音乐和意大利歌剧,又极富创造性。因此,几百年来,对于肖邦,最能代表他的音乐创作,最感人至深又无比优美迷人,值得后人学习的,就是他的旋律。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