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之探讨

作者:戴 莹




  教育的功能由课程活动承担并通过课程实践表现出来,新时期学校有必要以教学科研互动为着眼点,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研究性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
  
  一、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1.学校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1)概念的提出。研究性课堂教学是从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的,结合专业属性和研究特点,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自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2)实施的步骤。作为一种探究型的教学模式,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实施一般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出若干问题;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问题。第二,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形成个人见解。可以是个人独立承担,也可以组成专题小组共同承担。第三,师生围绕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进行分析、讨论,甚至争辩。第四,教师作课堂小结,对讨论情况加以评价,补充、拓展、深化教学内容。第五,学生通过发现、分析问题,学习研究方法,掌握新的知识。
  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研究性课堂教学既有研究探讨的属性,又是教学活动的深入和相互学习。它把科学研究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生掌握知识与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机结合。
  2.研究性课堂教学的特点
  (1)探究性。“任何知识都是既是探究的产物,同时也内在地蕴涵着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未来探究过程的原材料。”[1]研究性课堂教学在书本知识和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理解、归纳和总结掌握新知识,并在问题解决中熟悉研究步骤和方法,这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研究的过程。
  (2)自主性。研究性课堂教学注重个体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泛阅读、充分准备和深入思考,自己发现、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在这个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他们发现新事物的兴趣,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
  (3)参与性。研究性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作用的过程,教师承担抛砖引玉、方法指导和督促评价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主角,而不是“旁听、旁观者”。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赋予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机会,可以克服传统的书本知识传授中学生消极应付的弊端,同时也使学生的个体研究与群体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4)开放性。研究性课堂教学内容不受教学大纲、教材的束缚,教学地点延伸至图书馆、实践基地、实验室、宿舍、网络等场所,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发展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研究内容,教学形式可以是学生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或者两者相结合,因而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5)实践性。扩大课程的内涵和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现代课程观的一个主张。研究性课堂教学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自己收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归纳和重构,以感性认识缩短接受新知识的距离,并通过课堂讨论检验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延伸了课程的实践性。
  
  二、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原则和价值取向
  
  1.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原则
  (1)整体性和融合性并重原则。学生主要通过阅读、调研、实验等方法积累知识,归纳、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研究结果来形成新的观点,进而求得创新。研究性课堂教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从总体上把握所属学科同其他学科、同一学科中子学科的衔接以及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使学生对各门知识融会贯通。
  (2)基础性和前沿性适宜原则。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是学生开展创造性研究的根本保证。因此,把握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应有的宽度和水准,是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灵活性和因材施教性不可或缺原则。“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意味着这种教学是创生性的,而不是按部就班的表演。”[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职业追求各不相同,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强调灵活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他们学习多样化的需要。
  2.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1)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不断发展变化和积累逐步形成的。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广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为了研究、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占有、分析、选择资料,进一步加强学习,使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其知识结构逐步优化的过程。
  (2)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学生参与问题的探讨、研究,必然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策略、方法,而研究能力的培养只有在问题研究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通过解决问题这一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但可以使知识得到深化,还可以使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使信息收集和选择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也正寓于其中。
  
  三、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思想规范教学行为、影响教学效果。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发展观和学习观对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研究性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共同参与、民主合作。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在价值和内在需求,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有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检验,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全面提高的质量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的是既掌握扎实的知识、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这种需求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状态。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质量观,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探究中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得到全面提高。
  3.教学科研互动的发展观
  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有别于传统的定位,教师起着解释、评判、协调和合作的作用,学生学习的过程则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因此,教师应树立起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观。一方面,教学是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教育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探究是研究性课堂教学的主线,要求教师站在学术前沿,把研究的思想引入教学,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关注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积极从事服务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型”科研,以“研”兴“教”,实现教师科研和教学的“双赢”。[3]
  4.坚持不懈的学习观
  教师丰富、多元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严谨的学术道德,是确保研究性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来说,必须树立坚持不懈、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紧跟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向,并善于将这些新技术、新知识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去,对学生开展研究予以引导、点拨、释疑和把关,启发和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热情。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80.
  [2] 刘铁芳.试论研究性教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4.
  [3] 童明波,邓宗白,吴文龙.探究“研究主导型”本科教学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4(9):27.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