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任务型教学与语境创设
作者:周树江
一、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以计划和操作为其中心内容。David Nunan把任务型教学定义为:“一项适合教室环境的任务,它涉及到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驾驭、产出和交流。任务应该具有完整性和交际性。”Nunan列举出了下列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任务:
1.用目标语收听天气预报,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
2.用目标语对一份晚会请帖做出适当反应。
3.用目标语完成一份银行申请表。
4.用目标语描述一张全家福照片。
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Speech acts)的理论。言语行为指的是人们通过语言来做事情,这些事件包括道歉、抱怨、指导、沟通和警告等。后来Searle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言行事行为理论。Searle认为,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语言活动,如陈述、命令、询问、允诺等。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理论,说话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实施行为方式。Searle在后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其实施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掌握。所有这些语言学理论都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它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外语学习者自然地习得语言,促进外语学习的进步。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语言教学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真实的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首先是语言的创造。为了表达的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重新组合语言材料,这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特征。其次,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他们借助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语篇结构,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加工。让学生体验各种创造过程,活动情景设计是关键,只有当学生有了交际的能力、交际的欲望和交际的内容,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互动起来,学生才能体验创造。真实性原则应为任务创造的首要原则。Widdowson指出:“真实性不是语言的内在特征,而是后天赋予的。这种赋予来自于交际双方根据语言环境对话语的反映。”在外语课堂教学环境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语境缺失现象,任务创造的真实性也难以保证。外语教师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语境意识,并在任务实施时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语境,从而确保任务型教学的实效。
二、语境的界定
交际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制约着语言的使用,这就是语言的语境因素。近几十年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都把语境作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语境成为区分功能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由于不同学派、不同学科中的学者对语境认识的不同,对语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现实化的表现,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中支配语义选择的因素,所以,它不仅包括现场语境中的成分,如谈论的话题、发生的时间、参与者、交际媒介和渠道等,也应包括有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等。
Dell Hymes将语境归纳为背景和场景(setting and scene)、交际者(participants)、目的与结果(ends)、信息的形式与内容(acts sequence)、信息交换的方式(key)、语言形式(instrumentali——ties)、交际规范(norms)和语言体裁(genres)。
J.Hammer将语境归纳为五大要素:背景、交际者、交际目的、交际渠道和话题。人们的语言交际行为都是通过这五大要素来确定词和词句的。但也有学者把语境分为三大要素:话语本身、言语交际发生的行为环境及场景、共有常识。大致说来,人们大都同意马里诺斯基(Malinowsky)最初对语境的分类,即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两大类,只是表述详略略有差异。
三、创设语境
回顾过去的外语课堂教学,一般是被动的机械理解占主导,缺乏主动的、联系的、动态的所谓语境化的演绎推理思维的训练。而任务型教学的实施,需要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语境化的参考框架,形成主动的语义表达和推理机制,将成为提高学生话语理解和表述的有效途径。
1.情景语境的创设
情景语境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以显性方式参与其中的各种语境因素的总和。这包括交际双方、场景、交际目的、交际手段等。Halliday把它们归纳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方面,总称为语域。话语范围是指发生了什么事,表示发生的一系列实践和实践的参与者,以及时间发生的环境因素,如时间、地点、原因、伴随者等。话语基调指参与者的角色关系,包括长期的社会角色关系,如父子等,和暂时的、动态的角色关系,如服务员和顾客等。话语方式指语言在实现社会行为时的表现形式,它与符号现实相关。如是口语还是书面形式,口语形式里面是独白还是对话等等。
在课堂上,教师布置一项交际任务时,要尽量明确规定好各相关语境因素,并利用各种条件创设、补充缺失语境,使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语言操练,从而保证任务的真实性。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于一身,为在课堂教学时进行情景语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要进行预订房间的活动,在开始前,老师应向学生讲明交际双方的角色:服务员-顾客;话语方式:对话。与此同时,在大屏幕上放映某一宾馆的大厅前台、各类房间、价格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Anderson & Lynch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任务型教授听力的例子。这个任务叫作“探路”。教师给学生放一段录音,描述一个城市的旅游线路,要求学生拿着地图边听边跟着录音材料跟踪旅游线路,录音完成了,旅游历程也就完成了。类似这种任务型教学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也为听力训练提供了合适的情景语境,激活了学生的概念体系,有利于他们对语篇的有效理解。
2.文化语境的创设
相对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参与交际的方式较为隐性,但这种参与却无时不可制约着交际的进程。Kramsch曾经说过:“人们操某一种语言说话,说出来的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言语,而是通过这些言语符号显示出他们所处的整个社会的固定模式、知识、赖以生存的隐喻以及用来表达经历的格式。”
英汉语分属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各自语言的表达方式上。由于英美人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喜欢使用典故、成语和修辞等,用词大多源于文学名著、民间传说及《圣经》名人演讲等。而每一个成语或典故往往与其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不了解这些历史、文化背景将会阻碍学生对话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也使他们无法地道、准确、流利的表达思想,并有可能会导致交际任务的失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使他们具有保证交际所应具备的文化背景语境。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有人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 去哪儿”,不问“ 吃了吗”。杜志卿则认为,影响我们与西方人进行有效交际的语用因素很多,如含有不同意义的数字、颜色;形式各异的日常生活用语(如称呼、问候、介绍、寒暄、告别、请求、道歉、提议、邀请、拒绝);独特的禁忌话题(如西方人的工资收入、年龄、肥胖、宗教信仰、购物、花销等) 等。这些都是由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引发的跨文化语用差异。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教师应该分析学生在实施任务时可能出现的文化语境缺失,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语境创设。通过对文化语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地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训练语言的使用,完成各种交际任务。
三、结语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应正视语境缺失的现实,培养学生的语境概念,利用各种条件不失时机地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从而确保学生自然地习得外语。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