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创造性思维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杨延东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能力和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创造学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人们关于某一现象的知识拆开、解构,一是将其重构、重组,其目的是获得新的洞见和新的认识。当人们对某一情境采取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将由此形成的思想加以组织的时候,创造性思维即会产生。创造型的思维方式是克服经验和教条型思维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原有的经验与思维方式无益于各种新问题的解决时,只有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善管理主体的心智模式,才能有效推动管理创新。
  
  一、创造性思维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学校管理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协调和控制的有效管理。创新思维是学校管理实践认识机制的重要方面,是管理者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学预测、科学决策、调节和控制行为等而进行的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以现代学校管理客体为研究对象,是管理主体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的最高体现,是管理者将其认识和改造管理客体的活动,内化于现代学校管理主体头脑中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
  学校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的内容来自于学校管理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管理者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校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现代学校管理的进步和发展正是创新思维的沉淀与物化,同时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创新过程向实践转化的最高体现。当然,现代学校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既是由学校管理实践向认识的升华,又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导向及依据。因此,创造性思维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备素质,又是学校管理者不可缺少的重要思维过程,并贯穿于整个学校管理实践的全部过程。只有在管理过程中处处创新,时时创新,才能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创造出辉煌,迎接新的挑战。
  
  二、创造性思维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创造性思维是学校管理者精神素质的集中体现
  学校管理者在特定的时空中同特定的管理对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学校管理的创造活动,是学校管理者智力、智慧和智能水平的整体凝结,是学校管理者精神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特定的管理客体的有机结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思维成果,并用于指导现代学校管理,使之成为指导学校管理实践的新理论、新思想,使管理主体达到对管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在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思维主体通过学校管理感觉、管理知识、管理表象,从学校管理客体中获取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外界信息,并产生思维冲动、想象和灵感等输入大脑,进行分解、同化、变形、加工处理,运用管理概念,进行发散和集中,归纳、分析和综合,选择判断和推理,形成思维产品。同时,又经过不断的反馈和调节,将信息(创造性思维产品)输送出去,再将其结果反馈回来,进行类比、选择、概括、总结,经过这样无限循环往复的加工制作和创造的过程,从而形成观念性、知识性、理论性的精神产品。这就是学校管理主体思维与学校管理客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运用各种思维工具和思维手段,进行有序的甚至是无序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主体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运行中,依据学校管理客体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协调,形成反映学校管理客体的真理性判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出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学校管理客体。把知识综合地运用,形成思维方法、思维框架,进而综合地利用现代的思维工具和手段,对于输入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加工,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一个反复加工、反复制作的过程,正是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循环往复的理性思维过程。显然,这也是思维主体对各门知识广泛综合吸收和综合运用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形成关于某一学校管理客体的认识成果,并实施于学校管理实践,指导学校管理实践。使主体思维的智力、智慧和智能水平,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得到整体性体现,同时,这也是学校管理主体精神素质、文化素质的集中表现。
  2.创造性思维拓展了学校管理创新的空间
  学校管理创新的可能领域存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办学思想,二是组织机构,三是办学模式,四是管理方式方法。随着管理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可能会认为创新的空间会逐渐缩小,创新会越来越困难,但是研究证明,管理主体在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下,能使管理创新的空间不断扩张延伸。
  (1)管理对象的变动要求管理创新。随着教育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学校管理的对象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在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学校的管理行为,要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理性的逻辑思考,更需要创造性思维去开拓管理创新空间。
  (2)管理主体的进步要求管理创新。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管理主体不断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管理主体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才智才能胜任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而创新欲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关键。所以,管理主体要想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就需不断刺激创新思维的产生,从而促成新的管理思路、模式、方法方式的产生,创新的空间也由此不断得到扩展。创造性思维的这些特质,使它成为组织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财富。事实证明,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领导者能积极探求新问题,能成功应对新挑战,而这些挑战的应对策略是无法在过往的经验和传统的惯性思维中寻得的。同时,实践证明,创造性思维与组织的效益和效率之间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创造性思维能有效地改善管理,解决组织中出现的管理难题,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有助于提升整个组织在动态环境中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在动态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3.创造性思维体现了学校管理的超前性
  学校管理中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意识活动的最高阶段,它既来源于并依赖于学校管理实践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相对独立性。学校管理创造性思维的感性材料来源于管理实践,大胆创新,上升到理性,经过多次反复,就可以把握到学校管理实践中的规律性东西。由此,它可以预测学校管理的基本发展过程、发展方向、管理的效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学校管理创造性思维的这种超前性,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学校管理主体,通过大胆创新把握学校管理对象的运动与发展规律,在现有的管理条件基础上,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设备消耗和劳动占用,提供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型的复合性人才,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效益,支持和指导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触发高校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高校管理最佳效益的实现。而学校管理的“滞后性”会造成管理者只能是单纯被动地维持现有的简单的管理活动。即便是最先进的设备,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充足的财力和智力,由于管理者的思维落后,不懂人、财、物及信息的价值而造成学校管理效率的低下。更有甚者,由于管理思维滞后于管理实践,对学校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学校管理效率判断失误,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会给国家与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当然,学校管理的总体上的超前性与滞后性之间的界限并非是绝对的。两者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作为学校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避免学校管理思维的滞后性,尽可能地使滞后思维转化为超前性思维。
  4.创造性思维利于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形态
  学校的管理层级一般包括决策层、执行层和基础层。组织机构形态的整体平面结构应表现为正三角形才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合理的机构形态和规章制度均应符合精兵简政和高效率的办事原则。主观臆断不行、仅仅凭红头文件有时也不行。必须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及各个阶段实际需要才能拟出好的组织机构形态和规章制度。这时如果让原处在这一类层次的主管和职员、以及和这一部门接触较多的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应用创造性思维方式,那么就比较容易使上下的意见一致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确定的机构形态就比较合理。信息网络、沟通反馈的问题,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如何使用、应用智慧,以发挥整体效益,使之直接作用于实际,从经济上讲就可以点石成金,从管理上讲就可以获得整体效益,就是创造性思维要解决和能解决的问题。
  5.创造性思维能推动组织整体效能得到发挥
  组织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学校组织建设的最终目标。这样可以使每个个体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各成员间的认识、情感态度及交往产生一定反馈联系,形成一种复杂的动力系统,产生一定的期望和满足,达到组织整体的优化状态。当一个人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引导他们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自我分析如何发挥的方案、先辐射性地想到多种方案、然后辐集性地比较分析目前立即可以发挥的方案,尝到创造性思维的甜头,即会逐步导致他其他才能的逐步发挥、以及找到几种才能如何正确地协调发挥的途径和方法。如当某个人提出一个想法时给予肯定后让他在一个小范围去实现他的愿望、设想比较好。如果实现了,领导者从中得到启迪;如果失败了,这个人的创造得到保护。一般情况下他会更加理解领导者的意图、感激给予的实践机会,以寻找更好的方案来弥补小范围试验失败的损失。这实际上是很妙的调动积极性、鼓励成就感、创造欲的方法。创造性地做好本岗位的工作、也就能够逐步协调好成员间、组织间的关系,组织的整体效能便能较好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 陈国庆)